首页  »  军事  »  史海烟云

邓玉芬:7位亲人为国尽忠

邓玉芬:7位亲人为国尽忠

2015-05-25 10:15:24

来源:京华时报

 

  2012年12月,邓玉芬雕塑主题广场在她的家乡密云县石城镇张家坟村正式建成开放,用以纪念和缅怀这位英雄的母亲。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人物小传

  邓玉芬,1891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水泉峪村,后嫁到密云县张家坟村,一生务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她舍家纾难,先后献出了丈夫和儿子共7位亲人,被当地人民誉为﹃当代的佘太君﹄。1970

  年2月5日病逝,享年79岁。

  1944年春天,日伪军围住密云县猪头岭一带搜山,一折腾就是7天。母亲背着小儿子躲进了山洞里,孩子生病啼哭不止。如果被敌人听到发现,不仅母子二人丧命,还会给旁边山洞里的干部和乡亲们带来杀身之祸。情急之下,母亲将一团棉絮塞进孩子嘴里。……不知过了多久,敌人终于下山了,但孩子已经脸色青紫,几近窒息。母亲焦急地摇着孩子呼唤着孩子,好半天孩子才缓过气来,微弱地吐出几个字:“妈,饿,饿……”最终,年幼儿子连病带饿地死在母亲怀里。这位在国难当头毁家纾难奉献亲人的苦难母亲就是邓玉芬。

  连送五子参加抗日

  邓玉芬1891年出生在密云县云蒙山深处的水泉峪村,未成年就嫁给了本县张家坟村的任宗武。婆家也是穷苦的庄稼人,房无半间,地无一垄。可她是个倔强的女子,她坚信只要努力,只要人丁兴旺日子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婚后她和丈夫借住在亲戚家,靠租种地主的几亩地过活,含辛茹苦地先后养活了7个儿子。

  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日本侵略者把邓玉芬的家乡强行划入了伪满洲国。为了糊口,她家被迫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眼见着日本人一步步地想把中国人变成亡国奴,她心中这个气啊!虽然没有文化,可是邓玉芬就认这个死理儿,“我们是中国人,谁做了对不起中国人的事,就是对不起老祖宗”。

  1940年,八路军10团挺进密云西部山区,开辟丰(宁)滦(平)密(云)抗日根据地,猪头岭来了八路军。玉芬听人宣讲抗日道理,虽然没啥文化,但八路军说的话,字字句句说在了她的心坎上,越听心里越敞亮。这些话使她懂得了只有穷苦人拿起刀枪打鬼子,才能挽救国家拯救自己。

  6月,10团组织游击队。玉芬和丈夫商量:咱没钱没枪,可是咱家有人。在打鬼子这件事情上,绝对不能含糊。就叫儿子打鬼子去吧!于是玉芬的大儿子永全、二儿子永水成为了白河游击队的首批战士。

  9月,三儿子永兴受不了财主的欺压跑回家来,玉芬知道游击队正缺人手,毫不犹豫地又把三儿子送去了白河游击队。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玉芬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反“无人区”斗争。她叫丈夫把在外扛活的四儿子、五儿子找回来,在环境最残酷的时候,参加了抗日自卫军模范队。

  白发人送走黑发人

  1942年阳春3月,抗日政府发出了“回山搞春耕”的号召。玉芬和许多山地群众决定重返“无人区”。玉芬让丈夫先回山里搭窝棚自己随后就到。谁知丈夫走后没几天,竟传来噩耗:丈夫任宗武和四儿子永合、五儿子永安,种地时遭日军偷袭,丈夫和五儿子同时遇害,四儿子也被抓走了。一夜之间,父子三人死的死,抓的抓,作为妻子,作为母亲怎能不悲痛欲绝!然而,坚强的玉芬没有被吓倒,更不会屈服。亲友们劝她不要再回山,“无人区”里太危险。她摇摇头,拉起两个小儿子,坚定地说:“走,回家去。姓任的杀不绝,咱和鬼子拼了!”她又回到了猪头岭,拿起丈夫留下的镐头,没日没夜地开荒种地。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