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史海烟云

(抗战胜利70周年·重走战场)民夫、军人、机工--滇缅路上难以忘怀的三种人

(抗战胜利70周年·重走战场)民夫、军人、机工--滇缅路上难以忘怀的三种人

2015-07-17 15:31:54

来源:新华社重庆

        t01a186f38f7b9290d8.jpg

        7月17日电题:民夫、军人、机工--滇缅路上难以忘怀的三种人
        新华社记者王晓磊、黄豁、李萌
        新华社记者重走滇缅公路,沿途采访2800公里,无数感人故事。回望此行,记者感到,有三类人最无法忘记:修路的民夫、护路的军人、行路的机工。几乎每一段公路,都留下了他们流血牺牲的故事。
        (小标题)民夫
        一提到滇缅公路,人们就会想起修路者——20万云南民夫。然而他们的贡献和牺牲,还远远不止于此。
        1944年,怒江之畔就上演了悲壮的“高黎贡山背粮”。民夫陈大民一度以为自己可能死在高黎贡山上。1944年秋,他和上万民夫一起,背着军粮翻越大山,从户帕到江苴,供给中国远征军。当时,旨在打通滇缅公路、收复滇西的大反攻在即,16万远征军吃饭困难,地方存粮几乎透支。为此,这些民夫被动员起来,运粮40万斤支援前线。
        “原本估算4天能到达的路,多走了足足一倍。”那时正值雨季,路况恶劣,高山奇寒,沿途不断有人死亡。陈大民只能硬挺,夜晚就披上蓑衣在山道边睡觉,“旁边躺着的都是死人,有兵,也有民夫。”
        这场悲壮的高黎贡山背粮之旅,是民夫守护滇缅公路、支援滇西抗战的缩影。仅腾冲一个县,就使用民夫35000人左右,民夫死亡超过千人。
        “没有民夫的巨大奉献和牺牲,就没有滇缅公路;它既修不通,也保不住。”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员陈亚林说。
        已经难以统计,在整个滇西抗战的修路、护路、支前的过程中,地方长官作出了多少担保,立了多少军令状,有多少次率领民夫昼夜奋战。几乎沿途每个州县,都有长官承诺,路不能通、粮送不到,就请罪殉身的故事。
        (小标题)军人
        龙陵县,滇西抗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守护滇缅公路的关键重镇。在县城的勐戛镇莲台山深处,有一座简单的砖木结构建筑,靠山而立,供奉着抗日殉国的烈士,名为“忠烈祠”,是当地群众自发建造的。这是记者所见过的最“简陋”的忠烈祠,仅十个平方米左右,屋顶用木柱支撑,桌椅陈设都很简单。
        然而,其中供奉的烈士们,既有远征军将士,也有游击队成员,人人都有惊心动魄的故事。
        杨思敬,龙潞游击支队第四大队大队长。当时,滇西大片国土被日军占领,他率领游击队坚决抗战。1943年5月,日军对龙潞游击队分进合击,杨思敬不幸被俘。
        “日军知道他颇有声望,送他至遮放劝降,并让土司出面‘保释’,种种威逼利诱,杨思敬坚决不屈。”一天,当日军押着他经过山崖小路时,杨思敬突然从马背上纵身而起,跳下旁边山崖,摔伤后被日军开枪射死。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