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实际上是一个小木房。25日9时许,毛岸英和高瑞欣刚从休息的山洞回到办公室。此时,美军轰炸机突然空袭。问明前线情况正准备离开的杨凤安见敌机掠过,大喊一声:“不好,快跑!”但这时,已有几十枚敌机投掷的凝固汽油弹落在了办公室周围,参谋成普、徐亩元和彭德怀的两个警卫员逃出了火海,成普面部受了轻伤,可是离房门较远的毛岸英和高瑞欣却最终没能跑出来。
杨凤安急忙跑回去向彭德怀报告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彭德怀听后站立不稳、一言不发,许久才喃喃说:“岸英和瑞欣同志牺牲了,牺牲了……”说着,他走出防空洞来到出事现场,心情十分沉重,午饭也没吃。后来,彭德怀亲自起草电报,向毛泽东作了汇报。
“毛岸英烈士的遗体当时已无法辨认,只有凭苏联手表的残壳才确认是他。”杨凤安在书中回忆道,“他牺牲时只有28岁,身上还穿着我送给他的呢子大衣。”
除了彭德怀等志愿军高层领导外,没有几个人知道毛岸英的真实身份
王天成回忆说,毛岸英入朝一事在当年是高度保密的。除了彭德怀等志愿军高层领导外,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毛岸英是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秘书兼翻译,他并无作战任务,但经常和参谋一起研究敌我情况,很好学。那时,去志愿军司令部开会的人,总见到一个高个子年轻人列席会议。
王天成也是后来才知道毛岸英身份的。毛岸英是最早一批跟随彭德怀准备入朝作战的人。1950年10月4日,彭德怀在西北军政委员会主持研究大西北经济建设规划会议时,突然被急召回北京。几天后,杨凤安也急速赴京。杨凤安与彭德怀会合后,第一次见到了毛岸英。“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稳重而有风度,并没有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就有特殊感觉。”他在书中回忆说。
10月19日,彭德怀带杨凤安随先头部队入朝,毛岸英和其他成员在10月23日随十三兵团司令部入朝。在志愿军司令部里,毛岸英的身份只有彭德怀、邓华、洪学智和办公室少数人知道。白天,毛岸英和大家都在彭德怀办公室工作;晚上,彭德怀在办公室行军床上休息,毛岸英和杨凤安就在用稻草搭的地铺上睡觉。“不到一周,他们身上长起了虱子。”杨凤安这样描述当时的艰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