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历史上曾盛极一时的扬州无疑是中国名城。面向未来,如今的扬州将眼光转向世界名城的塑造。为了实现这一愿景,扬州正苦练城市“内功”,名城“气质”呼之欲出。
传承文脉塑造城市个性
近2500年的建城史,让扬州成为一部写满千年文化精髓的活的通史。由东关古渡出发,经“双东”“双宁”历史街区,沿着“春风十里”文昌路一路走来,就能充分领略“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千年古韵。
“5.09平方公里完整保存的明清古城,在全国都是罕见的。”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介绍,自2001年扬州启动“双东”改造,按照“美其貌、护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宗旨,将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变成开放式的“历史博物馆”,并将其分成12个历史街坊,每个街坊都有详尽的保护和改造规划。
“每当有朋友来,我肯定要带着他们到‘双东’去逛一逛,毕竟这里最‘扬州’。”老扬州陈金龙笑道。
除了从物质形态上传承历史,扬州更注重文化瑰宝的活态利用。通过实施十大文化保护与建设工程,扬州已建成文博场馆86所,2014年将建成100所。与此同时,大运河、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海上丝绸之路三项申遗集于一体的殊荣更是中国地级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翘楚。目前,大运河申遗已定于2014年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海上丝绸之路”正在冲刺立项国家申遗预备名单。
“世界上有不少名城,我们去过之后不会记住当地的GDP,往往是文化遗址让人念念不忘。历史文化正是扬州城市气质的底蕴,也是扬州的个性,要建世界名城必须紧抓不放。”扬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陆苏华说。
好人辈出造就“最美”气质
中秋国庆长假已结束,但在扬州市的滨湖社区,大家还在津津乐道着一个拾“苹果”的好人故事。
年逾50岁的颜金华长假期间作为社区志愿者进行保洁工作,扫地时突然发现路边有个iphone,他猜想是游客放口袋里,坐下休息时滑出了。由于手机有密码,用不起来,颜金华就在路边等候失主,直等天黑才等来了一位失主。当这位年轻人看到父辈的颜金华苦等自己,激动得连声表示感谢,直夸扬州好人多。
像颜金华这样的好人故事,扬州还有很多:王文清从1993年至今献血8万多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血液总量的15倍,捐助对象多达200多人;陈鹤琴10多年如一日照顾一群非亲非故的孤老;冯伯来、刘逸蓉夫妇用21年的真情精心照顾着一位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张梅琴17岁就用她那稚嫩的双肩负起了独自照顾半身瘫痪养父的重担……
“扬州城里好人多。”除了美轮美奂的古城美景,这已是扬州如今留给外地游客的美好印象。而好人、好事带来的众多“最美”故事,则成为扬州城市精神“仁爱爱人”的生动注解。
“什么叫世界名城?不光要有名城的风景、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一个城市有没有‘名城气质’。扬州好人身上的最美气质,是建设世界名城不可或缺的精神。”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叶冠军说。
世界名城要为百姓建
扬州市邗江区居民胡正昌家房子还没有完成拆迁,就拿到了山水锦城小区的安置房,面积120多平方米。胡正昌告诉记者,拆迁前政府首先上门征集了意见,自己表示同意,但提出要看看安置小区。结果到安置小区一看,环境优美不说,卫生站、幼儿园这样的配套一应俱全,回到家,胡正昌二话没说就签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