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也表示,现阶段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旅游,而候鸟正是生态旅游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量捕杀候鸟,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简直就是釜底抽薪,“观赏动物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内容,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但是也并不是说比普通观光和度假的层次更高,从旅游者的视角来看,观赏动物旅游的旅行者在文化层次、审美层次都要更高一些,这反映了人们不仅关注自身,还开始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刘思敏继而指出,像观赏候鸟迁徙这一类的观赏动物旅游在中国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大量捕杀候鸟导致将来没得看了,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
候鸟迁徙保护机制亟待建立
捕杀候鸟正是一出蝴蝶效应。刘思敏表示,虽然此次捕杀不是在候鸟栖息地发生,但是半路截留实际上对南方候鸟栖息地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对部分地区的影响可能即将出现较为恶劣的后果。如何有效遏制捕杀候鸟的行为?显然栖息地的保护对此难以有所作为,需要借鉴水资源管理的模式,在候鸟迁徙的路径上建立起跨省甚至跨国互通的保护网,建立候鸟空中走廊保护网,建立相关的协调机制。由中央政府出面,协调候鸟迁徙途经的各省市区,共同为保护候鸟、保护生态链、保护珍贵生态景观而努力。
据悉,位于我国候鸟迁徙中部路线必经的一条“鸟道”上的湖南省新化、新邵、隆回三县近日签订“候鸟保护联防公约”,标志着三地建立起联合执法、联合建设、联合宣传的联防机制。但是执法仍然非常困难,如果说仅有栖息地的省市区为此而努力,候鸟迁徙途经区域没有有效的执行力,保护机制将会功亏一篑。(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