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讯金丝(胡金鑫 周银祥 周程)峡是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生态中国贡献单位、陕西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桂冠于一身的旅游区,在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中,始终把“原生态“贯穿于景区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谱写了金丝峡生态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推动了生态文明发展,为金丝峡旅游产业化奠定了基石。
生态旅游景区,必须实施生态化建设。金丝峡在开发建设中始终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尊重自然,永续利用的原理,景区旅游步道、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都必须使用石材等生态材料,实施绿色、环保、低碳建设,采取适度建设强度、适度规模将各项建设融入自然环境。组织“骡马帮”“背笼帮”“扁担帮”,用血肉之躯,硬是将5000多万吨施工原材料运到景区建设工地,确保了景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道路两旁临水的地方留出入口,方便游人亲水戏水,有景的地方,开辟环形线路,形成迂回,避免走回头路。亭台楼榭、观景平台、安全护栏、标志标识、景观桥、吊桥、独木桥等设施全部进行仿生态建设,充分体现原始生态性和艺术观赏性,促进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化管理,助推景区可持续发展。为了让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员工、村民、游客自觉进行环境保护,通过对景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环保教育、制定严格环保规定等措施,不断强化自身管理队伍的生态环保意识。在前后山门设立环保宣传室,配备2名讲解员为游客进行环保知识宣传,使游客自觉成为环境的保护者和管理者,目前已累计开展活动2322次,受众达169万人次。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污水处理站、垃圾处理厂和14座微生物环保厕所,在景区道路两旁安装太阳能路灯,为农家乐修建沼气池,利用沼气池做饭、取暖,尽可能减少景区内的人为排放。与景区店铺经营者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即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包设施、包治安,落实责任制,加强了对商户的有效管理,在景区内禁售和停用塑料制品,严禁使用一次性生活消费品,限制销售碗面、塑料包装袋等污染商品,严格控制压缩污染源,确保生态环境不受污染。同时,在游客中开展拾垃圾有奖活动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签名活动,使景区的生态环保主张转变成游客的自觉行动,进一步丰富了生态旅游内涵。
造林绿化行动,促进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了给广大游客创造优美舒适的旅游环境,促进景区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从金丝峡高速出口开始,景区对18公里旅游专线,13公里旅游环线进行全面改造修复。先后投资800万元,对金丝峡景区周围山地次生林进行改造,栽植柿树、侧柏、爬山虎等400多亩,建成了景观林带。治理河道,绿化、美化沿线河堤,修建河堤10多处、上千米,栽植竹子200余亩、垂柳5万余株,撒播花籽450公斤,栽植石楠、红叶李、黄杨球、月季等高规格树木花草5万多棵。景区自筹1000余万元,对栗园门服务区进行生态提升改造,其中栗园寨服务区新增绿化面积3000余平方米,栽植黄杨、红叶石楠、香樟树、白玉兰、石楠球、红花继木、香樟树、七叶树等珍稀常绿和彩叶景观树种,新建了有珙桐、水杉、银杏等33种国家级保护树种的珍稀树木园。建立了30多亩的山地牡丹园,五一之后,牡丹盛开,游人叹为观止。在游人必经之路的白龙峡步道两旁,栽植百万株秦岭蕙兰,供游客观赏,成为秦岭第一兰花谷。先后投资500万元,在景区内道路两旁栽植竹子、金叶女贞、鸢尾花、兰花、麦冬、香樟、红枫、柳树、七叶树等植物,实现景区四季长青,三季有花。同时,对景区内瀑布、溪流、河道、湖泊进行了彻底清理,并引进多种国家珍稀树种,挂牌介绍,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得更多的树木生态科学知识。目前,景区内林地覆盖面积3562公顷,林地覆盖率达89%,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昆虫、鸟类等动物种群数量增加,游客随处可见。生态环境建设,维护了生态平衡,保障了生态安全。通过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知识展示、游客参与环保活动等,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让游人共同参与互动,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