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曾自责本国人不文明旅游
“实际上,对外国人在旅行中的坏习惯进行抱怨,甚至吐槽同胞不文明举措也是许多人的陋习,因为这样可以显示自己更文明”。德国法兰克福旅游管理学者克莱门斯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半开玩笑地说。上世纪70年代,日本游客在欧美扎堆抢购奢侈品,结队光顾“红灯区”和夜店,也曾屡屡成为当地传媒嘲讽的对象,当时曾有海牙、布鲁塞尔某些地方用日语标注“文明守则”的报道。
美国广播公司8月6日称,一名美国游客在参观意大利佛罗伦萨德尔大教堂博物馆时,“摸坏”了一尊14世纪雕塑的一根手指。当时这名美国游客不顾旁边“请勿触摸”的醒目提示而触摸雕塑,结果将这个无价之宝的一根手指头碰掉。附近的保安看到了这一幕,却来不及阻止。由于没有安装摄像头,目前还未找到是哪名美国游客干的事。该博物馆的负责人对于美国游客缺少参观博物馆的文明知识感到愤怒:“在我们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参观博物馆的最基本原则却被忘得一干二净,那就是:不要触摸艺术品。”
1989年民主化运动成功以后,韩国才允许公民自由出境旅游,因此韩国人大规模涌向海外旅游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一些韩国人出境后同样出现各种不文明现象,如在机场和大街上大呼小叫,习惯性扔烟头和醉酒,常让当地人侧目。韩国不少描述“丑陋的韩国人”的书籍就与游客在海外的不文明表现有关。韩媒曾经报道称,在北欧,韩国游客曾无视当地“禁止进入”的标牌,拥进“保护区”等地方进行烧烤和做饭,甚至引发当地禁止韩国人入场的事件。去年一群韩国游客在北京旅游时公然哄抢一家小便利店的东西,曾引起韩国国内的一片责骂。
《法国看板》杂志曾称,中国人有时过于要面子,一些国外旅游网站进行的调查反馈中,对中国游客的负面评价,中国本国媒体和公众对此的议论,总会比境外多得多、热烈得多,而最激烈抨击这些不良行为的言论往往出现在中国人自己口中和笔下。该报道称,和美国人“笑骂由人,我只要自己舒服就行”的满不在乎不同,中国人是很在乎自己在外国人眼中形象的。
日本大阪一名退休大学教授对记者说:“有些媒体拿放大镜来看待中国人。其实,每年日本人也大量在外国旅游,从外国传来的消息并不都是称赞日本人的声音,事实上一般传回来日本的评价都是不好的评价,比如日本游客在欧洲餐馆吃饭后,拒绝支付小费,也被欧洲人说日本人相当吝啬。其实那是因为日本人从来没有给小费的习惯。诸如此类的事非常多,很多是文化和生活不同,不能简单地上升到对另一个国家国民素质上的判断。其实中国游客都衣着时髦,并且消费力强,是日本商业、旅游业都期待的客户,日本人应该理解中国顾客,彼此多一些宽容忍让。”
韩媒称应学习中国重罚不文明游客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民众经济条件的改善,出国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必然也会有少数人出现这类的问题,但应该以事情的是非曲直来判断,而不应该以国家和民族性来衡量。周宁认为,有些中国游客的行为确实是不文明的,但人们对在游客在国外的行为和在国内的行为不应区别看待。如果只是对境外旅游采取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民众,那会形成对国内国外旅游文明行为的差别,这其实不利于民众文明言行的培养。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国外旅游,我们都应该以一种同样的文明标准来要求。总的来说,应该加强民众的文明素质和文明修养,这个是最根本的。
有海外华人对记者称,文明素养的进步并非旦夕之功,制定诸如“五讲”、“四不”的文明行为规范不难,将文明变成人们生活中能自然遵循的下意识本能,才是最难做到的。他说,游客不是“纪律部队”,对一些不文明却并不违法的小节,强制或惩罚很难奏效。对这种行为,惟有从小加强全社会的日常文明修养教育。日本小学生课间加餐结束后放餐盘时,都被教育要将空奶瓶放倒,否则容易掉下来,这种细节教育使人养成文明习惯。国内日常生活中文明行为普及、不文明行为消失了,“丢人丢到海外”的尴尬也自然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