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传统民居是文化旅游名镇真实性、完整性的体现,也是传承文化旅游名镇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的载体,建设过程中应慎重对待,切不可随意拆除,避免大拆大建、千篇一律。
为文化旅游名镇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记者: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就有151处文物保护单位,而且涉及的私人民居很多,怎样才能稳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做好文物资源的利用?
赵荣:从2013年起,省级财政给予每镇每年5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就是按照保护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重点做好文化旅游名镇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的保护。省文物局将在项目立项、项目审批和经费安排方面予以扶持,并积极争取国家对文化旅游名镇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资金的大力支持,为名镇建设增添发展后劲。
按照规定,私人所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原则上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但往往事与愿违。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我们提出“三个一点”(个人拿一点、地方出一点、上级补一点)的措施,既紧扣政策,又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目的使珍贵的文物资源得到了更好的保护。31个文化旅游名镇涉及的私人民居很多,这个措施可以在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中进行尝试。同时,专家领衔、加强指导树立文化旅游名镇品牌。各镇区应组建专家队伍,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真正把各镇建成特色文化名镇、旅游经济强镇。省文物局也将加大对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中文物保护工程的检查、指导力度,确保工程质量,提高保护水平。成立全省的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文化旅游名镇规划编制、保护维修、设施建设和历史环境保护等项目的实施,为把文化旅游名镇建成全省小城镇的精品工程、品牌工程出谋划策,发挥专家群体优势,努力推进我省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去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针对当前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八条意见。要做好文物资源的利用,就必须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做到合法、合理、科学。合法就是要求任何建设项目、开发利用都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相关保护、展示、利用项目必须依法履行报批程序,严禁以发展经济为名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合理就是文物的利用必须因地制宜、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群众的诉求,最大限度的发挥文物资源的作用。
去陕历博探寻“青州深坑的秘密”
1996年10月的一天,山东青州市一个工地上,一直轰鸣的推土机似乎感到有些异样,工人们走到车前扒开浮土,一幅惊人的场景出现在眼前……自此,被埋藏千年的青州佛像窖藏随着这次偶然的发现重见天日。
山东青州龙兴寺佛造像是迄今中国发现数量最多的窑藏佛教造像群,自被发现之日起就隐藏着许多的秘密。如今,这批国宝来到了陕西。从9月27日起,青州佛像窖藏中的50尊佛像将亮相陕西历史博物馆,展览免费开放,感兴趣的市民不妨来博物馆看看。
“山东青州历史悠久,东汉至三国时期,青州已发展得很繁荣,东晋时还一度成为国都。北魏奉佛教为国教,大兴土木,营建寺庙,屡次更名的龙兴寺便始建于这个时期。元末明初,该寺毁于战火。”青州市博物馆专家陈磊说,1996年,在龙兴寺遗址意外发现佛像窖藏坑,窖藏坑东西长8.6米,南北宽6.7米。窖藏坑内的造像虽然绝大多数毁坏严重,但仍然排放有序。在放置于最上层的一些造像的顶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苇席留下的纹理,这说明,在造像掩埋之前,曾用苇席覆盖。经过抢救性挖掘、修复和拼对之后,出土佛像的总数达到400余尊,年代跨度在北魏至北宋的500余年间。造像有佛、菩萨、罗汉等,均造型精美,雕刻精湛,被誉为“改写东方艺术史乃至世界美术史的艺术瑰宝”。根据考古发现,这批佛像是当年故意埋藏的,至于为何被埋,如今依然成谜。有人推测是当年金兵入侵时,龙兴寺受到严重冲击,僧侣散尽,造像被埋;也有说是宋徽宗崇道抑佛,将佛像摧毁,为避免佛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龙兴寺的僧人就将佛像埋于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