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王卫民)
黑龙江的绥芬河是我国最东边的边境城市,在我的想象中,那块土地永远是冰天雪地。之所以如此,源于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的描写。
去年9月,《乌苏里江》杂志社举办笔会,我得以前往那块黑土地。因夏秋暴雨,松花江流域洪灾,道路水毁未恢复,策划中去抚远看原始森林的活动被取消。9月21日,从佳木斯乘火车取道牡丹江,前往绥芬河市。约两个小时的路程,中巴车完全穿行在白桦林中。
佳木斯那边被称作北大荒,产粮。这里被称作木都,出木材。我对朋友说出去走走吧,甭老坐在酒桌前。朋友也是写小说的,笑吟吟答道:“没啥看的。”“原始森林啦,马架子房啦,大土炕……”我还没说完,朋友打断了:“你要回到原始社会去。”我才知道我想看的很多东西已消失了。
朋友说:“日本人建的要塞一定去看看。”我问:“是虎林要塞吗?”答曰:“东宁要塞。”
日本占领东三省后,为防当时的苏军修筑了两处著名的要塞,其中的东宁要塞就在距绥芬河市不足百公里的东宁县境内。至于朋友安排的中俄口岸、俄货市场,我都没多大兴趣。
第二天早晨5点不到,天已放明。朋友说,要是夏天,这里早上4点左右就明了。早餐后,朋友的妹妹开车过来,我们直奔东宁。
“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强征10万华工把东宁镇面对苏俄边境的一座山几乎掏空,修筑要塞。日本人设计的要塞隐蔽、险要,居高临下,大口径火炮直接威胁不足千米的苏联目标。要塞内互相贯通,有仓库、指挥室、作战室、长官休息室、土兵宿舍、水窖,我们看到的地方皆阴森、潮湿。日本投降后,死守要塞的日军土兵不知道或者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都死在里边,再也闻不到樱花的芳芬,活该。要塞下是东宁抗联英雄园,偌大的广场有几十尊当年的抗联英雄塑像,有姓有名,栩栩如生。虽然那一日天气晴朗,碧空如洗,林区空气清新,可我的心情因要塞的阴森之气久久萦绕而有几分沉重。
绥芬河曾是一条苦难的河,荡荡碧波入俄境内,沿河两岸的白桦林和河岸湿地显得生机勃勃。当地人称这个城市为百年木都,每日都有数不清的装满木材的列车南来北往,悠扬激昂的汽笛与机车急促的喘息合奏着向现代都市迈进的交响曲。从铁路、公路、口岸出入的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随处可见,要么坦胸露背,要么大腹便便,是这个城市的一道风景线。边境关系的改善,边境贸易日益繁荣,促进了这个城市的快速发展。傍晚在水上公园看水幕电影时,那些攥着酒瓶的俄商脚下踉跄着,一边呜噜呜一边仰着脖子喝酒,显得很高兴,他们在这个城市来来去去就像走亲戚似的。
绥芬河城市不大,设市历史不长,却有许多欧式建筑,尤其是俄式最多,值得说道的是绥芬河火车站保留了一百多年而又十分完整。目前仍在营业的那个穹窿式候车室始建于1899年,俄罗斯曾称之为“边境站”,1903年7月14日正式运营之际定名为绥芬河站。该站是中东铁路中国境内东部线的终点站,过境便与俄罗斯铁路相接,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时受到损毁,后经修复。该建筑为中东铁路遗留的唯一室内大跨度钢梁架站舍,是中东铁路的历史见证,现建筑外南、北、西三面为文物保护区。
这里的旅游公司去俄罗斯5日游报价仅1000多元,可惜我未持护照无法成行。临别时,朋友嘱咐我下次来一定办个护照去俄罗斯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