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马移民小区
清油河镇全景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本报记者 刘少鸿 唐淑君 左 京)史料记载,随着朝代更替商于古道也几经改建。唐贞观七年(公元634年),商州人民曾在刺使李西华指导下,沿着丹江河谷北侧开辟出一条新路,依着悬岩,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诗人李商隐还就此赋诗《商于新开路》,盛赞这项伟大的工程:“六百商于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昏。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唐增设修缮了一批驿站,青云与层峰两驿便在其中。青云驿多说位于商南县清油河镇境内,少有争议;但关于层峰驿的旧址,众说纷纭,有说位于现今丹凤县铁峪铺,有说位于商南县城西皂角铺,也有说大抵位于现今商南县城,但具体地址少史料可考。由于这两座古驿站都与商南有不解之缘,历史故事丝缕相连,当下风土人情一致,因此古道之行索性将两者一同寻觅,访古也探今,找寻古道在商南的一片踪迹。
清油河与卖油郎
青云驿修缮设立于唐朝,但其所在地清油河名声大噪却是在宋朝。清油河的名字已有一千多年了,清油河街的历史,更加久远而无籍可考。但多年来最令当地人津津乐道、口耳相传的,便是宋代开国元勋郑子明还是卖油郎时同赵匡胤、柴荣三结义,又与陶三春不打不成交喜结连理的故事。
郑子明自小父母双亡,十多岁时只身来此,以打油卖油为生。据传,郑子明虽脸黑似漆,却生得身材魁伟、力大无穷、性格豪爽,他为人厚道、直率、好打抱不平。起先,他担油出卖,总是顺清油河而上,要送到洛南县境内的黄家村集市,来回三百余里,他一根铁扁担挑着二百多斤重的两只大油篓,竟两天一趟。虽然他手脚勤快,打出的油又清香明亮质量极好,但在清油河打油期间他在生意场上却屡遭厄运,命苦不济。遇到赵匡胤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在京都汴梁大闹勾栏院后出逃避难,先去随州投靠父亲的好友董宗本,时逢董已出征关西,刚好姑父也在关西任职,他就从随州经商于之地前往关西。在武关古道途中,遇见推车去关中贩卖雨伞的柴荣,二人便结拜同行。途经陡岭关时,遭遇山大王董龙、董虎劫持,两厢厮杀了起来,董氏兄弟边战边退,将匡胤诱致九岩寨和羊角寨下的九曲十八弯中,匡胤被伏寇围困。正在危难当头,适值郑子明在河中洗油篓,不慎油篓被水冲走,郑子明脱下衣服,仅缇一兜肚,下水追捞油篓,直追到月亮湾。但见九曲十八盘里尘土飞扬,只听得杀声震天,他便顺手从河边拔起一棵枣树,横扫直冲杀进重围,打败了寇匪,救出了匡胤。随又一同前去陡岭关见柴荣,时值柴荣推伞车退至黄土坡躲歇,三人见面甚为庆幸,即歃盟结义为八拜弟兄。
郑子明与陶三春的故事是以打斗开始,却以欢喜结局。话说清油河有一陶家庄,庄主名叫陶洪,膝下有一独生女儿,名唤陶三春。一日郑子明口渴入陶家瓜园摘瓜,被陶三春当成偷瓜贼,引发争执。三春从小随父学兵法、习骑射,精通十八般武艺,郑子明虽然力气大,但拳脚工夫根本不敌三春。何况根本就没心理准备,不提防挨了三春几铁拳,没战几个回合,就被三春反背摁倒在地,动弹不得。三春命下人将郑子明用杠子抬回庄,待爹爹回来发落。谁知回到庄里,赵匡胤刚好在陶洪处做客。一番解释误会解开,赵匡胤有心保媒,陶氏父女满意,应下亲事。后柴荣登基当了后周皇帝,封匡胤为南宋王、郑子明为汝南王,遂为郑子明和三春完了婚。京剧《打瓜园》便是根据这段故事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