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张 昆)包子铺到了杭州被取名为“甘其食”,土特产店有叫“知味观”的,饭馆则被冠名“山外山”或“楼外楼”,不一而足。
江浙一带特有的历史积淀和地理人文灌溉了世代才子佳人们永不枯竭的生活灵感,这种灵感与北方的厚重粗犷异曲同工,依靠这些奇思妙想,生活在杭州的人逐渐形成了标志性的地域腔调。杭州子民深受腔调浸淫,在提升自己生活趣味的同时,也在向外界传递着杭州的精神讯息。实际上,对老杭州人来讲,城市和街道的印象停留在过去的记忆中,他们很清楚那里是做什么的,但不一定能说准它现在叫什么名字。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第一站去南宋御街,询问街边老人该如何去时,老人一脸茫然,用婉转的杭州话表示自己也不太清楚。我只好说,我要去小吃街上吃小吃、步行街上买特产。老人一听就笑了,开始为我们指引方向。
南宋御街是条古色古香的步行街,整条街灯光眩目,店铺鳞次栉比,游客摩肩接踵。小吃摊、丝绸庄、天堂伞、茶庄、古玩店、文艺休闲吧、手工艺制作、特产专卖、“加多宝群众好声音”……这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事物云集在街道两旁,宽阔的路道让给慕名而来的游客,城门口的石狮石人递发着夜晚的通行证。我们直奔饭馆而去,西湖醋鱼、宋嫂鱼羹、钱江肉丝、西湖莼菜汤、炸响铃、虾爆鳝背,还有已经忘记名字的吃食,让人在夜色的掩盖中幸福地沉默着。生活真的挺美好,我坐在阁楼的木椅上,眺望着宋都。
西湖的景致,我们用两个下午看完。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是经典的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需载舟前往。初看觉得美景如画,淡雅适宜,不娇柔媚俗,但看多了也就厌了,觉得它美感有余而力度不足,缺少几分张力。
我们开始对着地图,一处处找寻风波亭、岳庙、孤云草舍等历史人文景观。嘻嘻闹闹的湖边簇拥着一群游客,而林中小径却罕有人至,姑且走走看看,不想里面的风景总是那般极致,正所谓“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我拿出相机,走走拍拍,拍拍走走,兴致也好了很多。你若要问我值得一提的景致还有什么?我想西湖美景在今后会让我长久记住的还有一群大师的孤独。
在凭吊苏小小和武松墓地时,有幸结识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杭州老者。老先生七十来岁,退休前在大学里教书,精神头儿很足,见我俩意兴正浓,就免费做了我们的导游。老先生很是自豪地介绍了很多和西湖相关的历史人文知识,跟在他后面,我们走走看看,意兴盎然。接下来,我们去了让人铭记终身的地方——西泠印社。
此地位置偏僻,地势较高,发现的人不多,来的人自然也少。登阶而上,石刻扑面,老先生饶有兴味地给我们讲石刻由来,讲李叔同先生如何才气横溢地在石板上刻录《华严经》,讲吴昌硕如何有大师的风范。登上山顶,西湖尽收眼底,斑驳的字迹在石头上已看不清楚,周围是阴森森的凉。爱人毕竟是个文雅女子,站在阳光普照的地方远眺西湖,我继续和老者前行。老者见听众减少一半,兴致一下淡了好多,他反反复复对我说,她是不是不爱书画诗文,吴昌硕他们的书画诗文很厉害的,该让她来看看,该让她来看看的。
太阳落山之前,告别老者,继续前行。一路上,我们达成共识,西泠印社能将吴昌硕、李叔同、沙孟海、启功等一批大家先后结社与此,和它本身的冷峻清丽不无关系。坐不了冷板凳哪能吃上热蒸馍,瞧不见美景怎么遭遇艺术的艳遇?我们需要这种精神。真的需要。
离开西湖时,路过一片茂密的柳树林。树下的木椅上,一对老人面朝西湖,笑对夕阳落山。林子里不时会有鸟的叫声,婉婉转转,丝绸一样抚摸着我们有些疲惫的脚踝。顺手抓一把夕阳的色彩涂抹在自己的脸上,轻手轻脚地离开林子,生怕打扰这美好的景致。就在这时,鸟儿叫得更欢实,我们回头看看背后的鸟儿,却未曾知晓它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