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〇二五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走进商洛侧记
拉美诗人在村民的指导下,使用木锤制作糍粑。
在国家级非遗“洛南静板书”小剧场前,拉美诗人跟着婉转绵长的旋律起舞。
拉美诗人和洛南剪纸艺人合影。
拉美诗人走进直播间,带货柞水木耳、商南绿茶等商洛特色农产品。
2025国际青春诗会期间,中拉诗人们围坐在一起,朗诵分享自己的诗歌。
本报记者 王江波
终南山下,秋雨如丝。77位中外诗人漫步于终南山寨的青石板路,柞水渔鼓的悠扬曲调萦绕耳畔,跨越千年的诗篇在秦岭深处久久回响。
9月15日,“文明的回响”——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在陕西启幕。来自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等15个拉美国家的40位青年诗人,与37位中国诗人齐聚一堂,开启了一场文明互鉴的诗意对话。
诗会期间,诗人们辗转西安、商洛、北京三地,通过诗歌朗诵、学术对话、参观体验等活动,深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西安古城墙下的诗意开篇,到秦岭山间的烟火气息,再到北海公园的惬意闲适,这场青春诗会为中拉文明交流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
非遗体验触动心灵
9月17日,秋雨朦胧的柞水县终南山寨,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参加2025国际青春诗会的中外诗人们。
刚进寨门,一曲悠扬的韵律便和着秋风飘来。十几名身着传统服饰的表演者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径上,唱起抑扬顿挫的柞水渔鼓。这一源自唐代“道情”的艺术形式,如今已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亮婉转的嗓音,时而高亢,时而悠扬,唱出了陕南山水的灵秀、百姓生活的富足,也传递着迎接宾客的热忱。
诗人们纷纷驻足,看着艺人手腕轻转间鼓点与唱腔无缝衔接,忍不住举起手机定格这一难忘的瞬间,这一幕成了最生动的开场白。
循着歌声徐徐前行,不远处的洛南剪纸摊前,各式各样的脸谱铺满桌面,红纸在艺人石晶的指尖翻飞,剪刀开合间,一个人物脸谱便跃然纸上。巴拿马诗人哈维尔·阿尔瓦拉多端坐摊位前,面带微笑,满怀期待地盯着艺人的双手,不一会儿,哈维尔·阿尔瓦拉的面容在红纸上逐渐显现。
“能把咱们的非遗产品当作礼物送给外国友人,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石晶满心欢喜,邀请外国友人一起合影留念,在照片定格间,哈维尔·阿尔瓦拉动情地说:“这是我收到最用心的中国礼物。”
踏着青石板向内探寻,5位说书艺人正在演绎国家级非遗“洛南静板书”。悦耳唱腔婉转绵长,跌宕节奏牵动人心,静板书独特的声韵,让在场的拉美诗人恍惚间听到家乡那热情奔放的舞曲旋律。当锣鼓梆子的敲击声愈发激昂,诗人们再也按捺不住,随着灵动的曲调肆意摇晃。
转过一道弯,捶打糍粑的石臼正袅袅地冒着热气,暖融融的气息
裹着洋芋香气扑面而来。哥伦比亚诗人赫尔曼·帕尔多在村民手把手的指导下,抡起木锤捶打着石臼中的芋泥,笨拙又认真的模样,引得周围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荷花池边的吊脚楼舞台上,秦腔戏歌《上春山》缓缓上演。传统秦腔的苍劲高亢与现代歌曲的灵动婉转巧妙交织,这打破常规的创意改编,像一股新鲜的风,让诗人们听得耳目一新,眼中满是惊喜。
池边另一侧,柞水木耳的直播带货现场很是热闹。诗人们接过当地的木耳、绿茶等农产品细细品尝,入口的鲜香让他们频频点头。玻利维亚诗人露西亚·卡瓦略来到直播镜头前,一边品尝木耳一边给直播间的观众介绍:“这款产品是当地的特产,味道鲜美、口感脆爽,非常推荐大家购买品尝。”说完不断冲着镜头竖起大拇指,为这份大自然赠予的美味点赞。
山川回响诗意共鸣
青山如黛环抱四野,绿水潺潺绕寨而行。午后的秋雨如丝般飘洒在青石板路上,浸润得草木愈发青翠,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的清香。
在这幅水墨般的自然景致里,一场跨越山海的中外诗人读诗会,正以最浪漫的方式拉开帷幕。
中拉诗人围聚一起,来自拉美与中国的15位诗人代表相继朗诵起自己的诗句,这些诗句都带着各自的乡土气息,也带着人与自然的交融与共鸣。
阿根廷诗人梅赛德斯·哈尔丰以细腻的笔触,将生活中的温柔与哲思娓娓道来;马克西米利亚诺·莱尼亚尼的诗作则充满了对生命与时间的叩问,引人深思。玻利维亚的杰西卡·弗罗伊登塔尔一开口,便将安第斯山脉的雄浑与神秘融入诗行,让在场听众仿佛能望见雪山之巅的晨曦;萨尔瓦多的诺拉·门德斯用诗意的语言描绘着家乡的烟火人间;墨西哥诗人曼努埃尔·贝塞拉以细腻的观察,将日常点滴化作动人的诗句。
中国诗人孔令剑以冷静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展现着他对世界的独特认知,中国诗人陈翔的诗用卓越的想象力,呈现出自己内心的精神图景,中国诗人李越则以独特的视角,描绘着对个体命运和时代精神的深刻洞察。
没有语言的隔阂,只有情感的共鸣,当不同语言的诗行在空气中交织,每一首诗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每一段朗诵都是一场灵魂的碰撞。
在圆桌诗会不远处,一面绘有秦岭山川河流的“山川即诗行——给秦岭的诗”留言墙格外醒目。诗人朗诵完毕,纷纷驻足留言墙前,拿起笔写下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
我从安第斯山脉走来,山川的秘密让我们亲如姐妹
爱意相交,双手紧握山峰探到云里,都成了同一座
太阳要看到它,月亮要看到它
安第斯山脉与秦岭映照着同一片天空下的时光
中国,我愿用一生的脚步把你丈量
任何一种声响都在呐喊,汇成秦岭的沙
山野颤动,世界静了
绿意深沉,思想嵌入岩壁
而当我踩上树叶,村庄烙印在我的衣衫上,我陷入其中
莫非诗歌正是那凝固的瞬间?
诗歌与友谊在九月绽放
风,成了随波逐流的借口
朱鹮与神鹰在诗中比翼飞翔
一只绒毛蛛抖擞鬃毛,甩落雨水
又一座山,铭记我终将消逝的时光
大山在雨中微笑
雨使时间浮起,在这样的时刻
大雨浇透山峰,痛苦得到稀释
我们从自身短暂地缺席
从孩童起,这就是我渴望不断重复又重复叙述的禁忌词汇
时间是诗人手心的孩子
隐士,有一瞬生活在唐朝的某种心意里
我们没有时间悲伤或者哭泣
仿佛世间只此一日
诗歌,会感受到未来
光在时间的尽头弯曲,隧道颤抖
古老的方言成为大片灯光
照着一粒土,它有它的死去和活着
40句诗,40种笔迹,最终汇聚成一首属于秦岭、属于中外诗人的完整诗歌。当最后一位诗人落笔,大家不约而同地鼓掌,窗外微风拂过,墙上的诗句仿佛也有了生命,在山间轻轻回响。
随后的“秦岭给安第斯山的情书”环节,更是将这场文化交流推向高潮。诗人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地在明信片上写下寄语。有的是对远方友人的真挚祝福,有的是对秦岭与安第斯山这两片神奇土地的感悟。
写完后,诗人们将明信片与刚从秦岭山林中采摘的枫叶、松针一起,塑封成书签,互相赠送。当来自安第斯山脉的诗人接过印有陕西风光的书签,当中国诗人拿到带着拉美诗意的寄语,取自秦岭的叶脉与来自安第斯山脉的诗意,在此刻浪漫相连。
细雨依旧淅淅沥沥,终南山寨的草木愈发葱茏。这场读诗会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文化交流,成为一场跨越山海的情感联结。秦岭的山水滋养了东方的诗意,安第斯的风带来了拉美的热忱,而诗歌,则成了连接这一切的纽带,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自然与诗意中,找到了最温暖的共鸣。
碰撞思想的火花
当日下午,2025国际青春诗会“诗歌学术对话会”如期启幕。中拉诗人围坐论道,以“诗歌的本土性和世界性”为引,让思想的火花在会场间碰撞绽放。论坛间隙,4位中国诗人接受专访,结合与拉美同行的交流点滴,分享了关于诗歌创作的深刻思考。
作为“诗歌国刊”《诗刊》主编,李少君的观点直击人心:“中拉诗歌同怀深厚的土地情怀。中国诗人笔下的秦岭黄河、拉美诗人咏叹的安第斯山与亚马孙河,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正是我们共通的诗性语言。”谈及诗会意义,他微笑道:“这不仅是诗人的聚会,更是文明的对话。它既推动中国诗歌繁荣,更加速中外诗歌互动,让两种文明彼此理解、相互欣赏。”
李少君指出,国际青春诗会的价值不止于交流,更打破了诗歌“高冷”的刻板印象:“它为青年诗人搭建舞台、凝聚同行者、点燃创作热情,更借中拉对话培育跨文化视野,推动诗歌从书斋走向街头、从精英走向大众。”
中国作协创研部理论研究处李壮以“根”与“光”为喻,阐释创作真谛:“本土文化是诗歌的‘根’,唯有深扎才能守住文化锚点;当下生活是诗歌的‘光’,唯有追随才能赋予作品生命力。守住‘根’的底色、向着‘光’生长,作品才能在国际诗坛既‘是自己’,又能‘被看见’。”
李壮强调,在“碎片化交流”盛行、中国青年诗人“对话世界现场”稀缺的当下,诗会更具不可替代性:“它让诗人从‘碎片化输出’转向‘沉浸式思考’,将表层互动深化为对诗歌本质、文明差异的挖掘;更让青年诗人直面‘世界文学现场’,既看清自身在技巧与视野上的不足,也发现中国经验的独特价值。这种同龄人间的直接对话,让交流从‘单向吸收’变为‘双向互哺’。”
中国诗人马泽平分享了跨文化交流的收获:“拉美诗人擅长书写宏大主题,创作更显自由,而中国诗歌受唐诗宋词韵律传统影响,似在‘刀尖上跳舞’,自有局限。”对于“如何保留文化特色并融入国际诗潮”,他给出答案:“逐步消化拉美诗歌的新体验,找到中外文化的共鸣点,在坚守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国际元素,让诗歌焕发全新风貌。”
商洛籍诗人左右则聚焦本土文化的世界表达:“我会把麻地湾、金钱河这些商洛元素写进诗与小说里。只要守住写作初心,努力将商洛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推向世界,商洛与世界的距离,便会越来越近。”
暮色渐浓,论坛落下帷幕。远处的秦岭在墨色中静默矗立,近处的虫鸣与笑声交织成韵。这场跨越山海的诗会,不仅在签名墙上留下40首共著的诗篇,更在每个人心中,播下了文明对话的种子。
正如李少君所言:“诗歌是情感的载体,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更是当今世界连接人心的纽带。它不只属于个人、生活与情感,更属于民族、时代与整个人类。”
当秦岭的风与安第斯山的云相遇,当中国的笔墨与拉美的文字共鸣,这场诗的盛会,便成了跨越国界的精神交响,便成了文明长河中,一朵永不褪色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