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生的意外令郑州文交所元气大伤。当年7月3日,该所发布第二批份额产品《南泥湾》、《开渠雕塑》,但首期认购均不成功,最终不得不发布候补认购公告。
内幕交易疑云
彼时,关于郑州文交所涉嫌内幕交易、借发展文化产业圈钱的说法开始在投资者中间传开。而上述举报信则是自份额产品而来。
举报信中称,郑州文交所发布的首批艺术品份额产品,刻意隐瞒了实际持有人姓名,郑州文交所之所以不愿意公开披露首批艺术品份额产品原持有人,真正原因的是,上述三个产品均为郑州文交所董事长王迪的“熟人”拥有。
另一封由匿名投资者发送的邮件更直指,《全辽图》的幕后持有人为赵志国,而赵志国则是由王迪任馆长的龙门博物馆的员工。该邮件甚至称,王迪出版的多本图书及杂志上,均曾多次出现赵志国的名字。
然而,郑州文交所管理人士随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龙门博物馆确有名为赵志国的员工,但他同时表示,郑州文交所与龙门博物馆并无业务关联,自己跟赵志国并不熟识,无法确认龙门博物馆职工赵志国与《全辽图》持有人是否为同一人。
来自龙门博物馆的一份宣传材料则显示,龙门博物馆的藏品,也包括《王铎诗稿》。
“首批三个产品的背后,都跟王迪有很大关系。一个号称要振兴文化产业的交易所,却借着国家振兴文化之名,圈钱、牟取私利。这是我们作为投资者难以容忍的。”10多名投资者在举报信中说。
针对此说法,上述文交所管理人士解释称,无法证实上述藏品的幕后持有者与王迪有关,“法律上承认是谁的,那它就是谁的。”他认为,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单纯的推理和主观臆断,都将被认为是无效的。
虚假交易?
又有投资者提出,郑州文交所后上线的产品经常会出现高达200%以上的涨幅,但包括《王铎诗稿》、《全辽图》等在内的首批、二批产品,却长期零成交,几乎没有交易的迹象。
多名投资者对本报记者表示,名义上,上述后上线的产品是被投资者购买的,但实际上,这些产品的购买者可能是郑州文交所安排的内部人士或关联人士,才会出现令人尴尬的零成交状况。
然而,上述郑州文交所管理人士否认了上述说法。他认为,郑州文交所推出的产品,与股市发行的股票类似,同样会存在投资者是否看好的问题,也会出现一些人追捧,一些人则处于观望状态,有些产品很火,有些产品却会死掉,这都是正常的交易行为。
“说这就是虚假交易,是胡扯,逻辑也是错误的,这是很自然的市场现象。”上述管理人士甚至委屈地认为,艺术品的价格本就很难稳定,“当初市场火爆,排着队来买的是他们,现在市场不好了,争着吵着要来退钱的还是他们,投资市场本就是这样,永远有人追高,有人追低,所以才会有交易。”
即便如此,上述人士也承认,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的文交所,虽然数量庞大,但却不得不面临背后监管部门缺位的尴尬。他说,包括郑州文交所在内,国内多数文化艺术品交易平台大多均无相关法律文件进行约束,更多是依靠市场经济的运行以及自身的道德规范进行约束。国家层面,现在没有针对文交所系统的完善制度,也没有具体的监管部门负责管理。
郑州文交所管理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虽然郑州文交所为公司性质成立,且营业执照为郑州市工商局颁发,也拿到了河南省金融办的相关运营批文,但说到直接的归口管理单位,却并没有明确,而是被笼统地概述为由“五部委”共同管理。
“五部委”,即指《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简称“38号文”)下发之后,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以及商务部等5部委联合开展的着手规范文化产权交易和艺术品交易管理工作,监管内容覆盖文交所设立的基本条件、审批程序、交易试点、清理整顿以及艺术品市场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