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耿世文投资人祖山的初衷,当地媒体称,耿世文酷爱《易经》,研易二十余年。朋友将吉县当地政府编著的一本与人祖山有关的著作推荐给他,“他读完后,隐约感到该书与自己的命运有着密切联系。”
之后,耿世文带朋友上山考察后,认为人祖山很可能就是《易经》前身“先天八卦”的发源地。“这种文化的吸引力,使他与人祖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耿世文想到这些,坚定了开发人祖山的决心。”
耿世文接受记者采访时,亦表示文化认同感是自己投资的主要原因。
该公司文化宣传部部长冯彦山说,人祖山开发项目一期工程将包括面积约15万平米的祭祖广场。该广场将包括可容纳5万人以上的祭祖坛和露天舞台,以及一尊30米高的地标性建筑女娲全身立像。
“还有直升机升降台。”不过,冯彦山并未提及该升降台的具体用途。
冯彦山否认该公司策划了“女娲遗骨”的新闻。
他说,人祖山开发项目刚刚动工,预计最快也要到2014年8月才能开门迎客,“现在炒作完全不符合常识。”
“要硬说炒作,那也不是我们在炒作。”冯彦山说。
“娲皇”的产生
作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吉县总人口11万。城区人口约五六万的吉县县城坐落于山坳里,只有县委县政府门前的一条道路勉强称得上是主干道,但依旧只是双向两车道。
除了一家煤矿外,该县几乎没有其他工业支撑。主要经济收入为苹果种植和壶口瀑布风景区。不过,受限于偏僻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尽管距离临汾市仅132公里,但由于至今尚未开通高速,汽车在崎岖的山间公路行驶,需要四个小时才能到达临汾,更遑论三百多公里外的太原。
因此,苹果和旅游这两项支柱产业亦未能给吉县带来更多的财政收入。2011年,该县财政收入刚刚突破一个亿。
与外界沸沸扬扬的关注相比,当地百姓对挖出的遗骨并不十分关心。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地市民甚至有几位根本不知道此事。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地政府对此事保持高度热情尽管人祖山公司相关人士指称,正是他们发布的一条通稿引发了舆论风波。
名为《我县人祖山考古发现6200年前“皇帝遗骨”》的通稿,是中央级媒体最初刊发相关消息的“蓝本”。由当地学者、国家一级编剧李思义撰写。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李思义曾任当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与会专家……形成共识:吉县人祖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清理娲皇宫在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成人头骨),根据北京大学C14测年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和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
"皇帝遗骨’及其他考古发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填补了上古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断层。”
“专家认为:……(考古发现的明代)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所以这个遗骨,无疑是明朝人认为的‘娲皇’遗骨。”
在通稿中,李思义如上写道。
当地政府“不解释”
“他对女娲也研究多年,和许多我们这些本地学者一样,都倾向于挖出来的遗骨可能是女娲遗骨。但北京来的专家,确实没有给出遗骨就是‘娲皇’遗骨甚至女娲遗骨的结论。”
人祖山公司相关人士说,“李思义在写通稿时加入了自己的个人色彩,概括表述并不准确。加上了王彦章(吉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名字之后,就匆匆发给了媒体,导致了媒体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