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盛世热收藏。”在当今汹涌澎湃的收藏大潮下,地处内陆的兰州也不落后。
丝路悠悠、大河奔流,它们相交在了一点上而诞生了一座城市——兰州,代表华夏文明的黄河与文化沟通交流的丝路因在这里相交,所以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一些人文遗迹也就多在这里汇聚与沉积。正因为这里有着非常厚重的文化,所以这里的收藏也就异常的活跃。
集邮曾被列为世界10大藏品之首,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兰州市的平凉路、西站、西固等地的邮局门前,就有一些人蹲在那里出售一些纪、特邮票,以及少量的封、片等邮品,这也许只是兰州收藏市场的雏形。到了1992年,开辟了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隍庙)的古旧物品交易市场,当时也只是摆几个地摊,除邮品外,又增加了古钱币、烟标、火花、粮票、布票等平面藏品。
可是没几年的光景,收藏市场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壮观景象,接连出现了白塔山古玩城、雁滩古玩城、金城珠宝古玩城、秦陇古玩城等多个古玩市场。所出售的古董从一些平面藏品发展到玉器、瓷器、字画,以及一些“文革”物品、老家具,甚至一些火镰、马蹬,总而言之,只要是沾“旧”的,现在看不到或很少能看到的东西都可拿来出售。当然其火暴的原动力就是——钱。
伴随着这些古玩城的出现,众多拍卖公司也纷纷挤上了这条充满“钱”途的路,拍卖会也就一场接着一场,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意,拍卖会上敲定成交的槌声此起彼伏。
也有人说,兰州的拍卖会与京、沪等地的拍卖会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那里动辄是几百元、上千万元的傅抱石、张大千的画作。而兰州几百元、上千元一幅的李可染的《牧牛图》、徐悲鸿的《奔马》却受到众多“好家”的追捧。孰优孰劣、孰真孰伪,显而易见,那些精通此道的卖家其实就是行家,因此不可能有“漏”给一般的爱好者所“捡”。
而更有一些人投身到此行当里,或守株待兔、或梦想一夜暴富。据说有人辞职而下到收藏这片汪洋大“海”中,梦想要美美畅游一番。带着原来的一些积蓄,到处寻购古瓷、玉器、字画,以及古籍善本图书,可是买回来的却是一大堆赝品,换回的是家人的叹息和责骂,被告知这些东西既不能吃,更不能穿。收藏家马未都曾告诫大家:“收藏千万不能跟风。”
其实,就是京、沪等地拍卖会上的一些大买家,花上千万元巨款所买的一些藏品,其实并不是为了收藏而沉积下来。有时人们会看到同一幅书画作品会频繁地出现在一些拍卖会上,而价格也就层层上涨,也就是说,一些藏品是在流转中价格不断上扬,螺旋增长的。按收藏界的说法就是:“不要将鸡蛋放在篮子里。”只有“蛋生鸡、鸡生蛋”,才会财源滚滚。针对这一现象,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得透彻:“收藏中的拍卖会就像是俄罗斯轮盘赌,就看最后一槌砸在谁的头上。”他的这话不无道理,谁买的藏品如果停留在手里流转不动的话,岂不令人可悲可叹?因此面对火暴的收藏市场,冷静对待也不失一种好的方式。用一句禅语的说法就是:“不失去,就是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