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与古董收藏市场,书画、艺术品拍卖价格屡创新高。但另一方面,景德镇仿制明清官窑和宋瓷,安徽蚌埠仿制高古玉器,天津仿造古代书画,河北曲阳、雄县仿制古代石雕,河南洛阳仿制唐三彩。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这个本该充满“文化味”的市场却暗流涌动……
清明假期,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在香港举办2013年春季拍卖会,这是继去年秋拍之后,嘉德第二次在香港进行拍卖。拍品中包括了中国书画、明清古典家具和瓷器,甚至还有一件在中国大陆禁止拍卖的青铜器,最终总成交额达2.9亿港元。
与此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国内买家,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精品,也将于4月在北京展出。而在去年,苏富比就宣布将投资720万美元,在香港开设一个面积超过139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向中国收藏家推介国际艺术品。
尽管去年行情低迷,但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与古董收藏市场。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这个原本应该“文化味”十足的市场,却乱象纷纷。
无孔不入——市场被假货吓怕了
2011年的嘉德春拍上,齐白石《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拍出4.25亿元高价,创造了中国画家作品拍卖的纪录。此后,人们津津乐道于书画价格的不断攀升,赞叹所有者能将书画合璧的投资思路,乐观地预测不久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将突破1亿美元的大关。然而由于齐白石曾创作过极为类似的小幅画作,这件天价作品在真伪的辩论声中最终并未成交。
在这次春拍之后,书画作品的价格一路下跌。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说:“其实真正的好作品不愁没有市场,问题是书画作伪。甚至在一些大型拍卖会上,书画作品也有60%以上是赝品。市场是被假货吓怕了。”
学者洪作稼从1987年到2006年一直在英国进行艺术方面的研究,他发现大英博物馆很少公开展出其收藏的中国书画作品,据博物馆自己的保守估计,有40%的藏品与名款不符。“过去欧洲有不少收藏家喜欢收藏清代画家石涛的作品,但后来发现伪作太多,渐渐就很少有人收藏了。”洪作稼说。
在3月底刚结束的嘉德2013年首场拍卖会上,125件民国人物尺牍全部成交,总成交额超过1700万元。与大名头、高价格的大幅作品相比,这类非专业书画家的信札小品,是否作伪少些呢?在天津鼓楼北街古玩城,一家家小店鳞次栉比,其中有几家专门仿作名人尺牍。据知情者介绍,清末民国时期的空白信笺纸,近年来在市场上很好卖,一张两三百元。作伪者往往根据一些图像资料,利用旧纸描摹仿写,十张中有一两张能仿得较像,卖出一张就赚回成本了。
谬误频出——专家的“全知”难辞其咎
景德镇仿制明清官窑和宋瓷,安徽蚌埠仿制高古玉器,天津仿造古代书画,河北曲阳、雄县仿制古代石雕,河南洛阳仿制唐三彩……国内仿古作假已经区域化专业化,鉴别真伪自然让人想到向专家请教。
1994年夏天,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北魏陶俑,经专家组鉴定后,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先后几次购买。后来查明,这些陶俑是河南孟津县梁凹村民高义飞、高晓飞兄弟所作。
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张玉昌说:“现在有一种理论型专家,科班出身,供职于文博机构,还常上电视鉴宝,在专业理论上研究出色,但较少参加田野考古,不接触基层市场,因此经常在鉴定中出错,业内被当做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