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王刚砸珍品”事件引发热议,鉴定市场的乱象丛生、鉴定专家胡乱评估的现象再一次被推到了人们眼前。更有业内人士称,“砸珍品”事件纯属“伪专家”自编自演的一场闹剧。那么,谁来监管文物鉴定的乱象?“鉴定专家”的鉴定资质从何而来?
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位列世界第一。在这种繁荣下,古董市场却是“鱼目混杂”,赝品众多已是事实,而古玩鉴定专家的队伍也有“赝品”。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军表示,“我国目前不仅古玩收藏市场混乱,古玩鉴定专家队伍也非常混乱。”
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各路“鉴定专家”利用藏家迫切需要了解所藏文物真假与价值诉求的心理,开出的所谓“鉴定证书”,让许多孤注一掷的百姓倾家荡产,也让几十亿件假文物在民间流传。当然,还有一批如“王刚砸珍品”事件中冲出来说话的专家,如非经济利益驱使,那他们这次就是真走眼了。
“鉴定专家”为何还能“走眼”?王立军介绍个中原因,“改革开放前,文物收藏是‘高压线’,那时候市场上都是真东西,用不着鉴定。专家在博物馆里练的是鉴赏功夫,研究的都是真品有哪些标准、特征。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收藏市场风起云涌,各种造假手段层出不穷,而且都是按照真品的标准来仿。那些学院派不到市场上磨炼,还是沿用原来那套鉴赏标准,肯定要出问题。”他呼吁相关部门举办鉴定师的资质考试,“把博物馆的馆藏拿出来和市场上买来的仿品放在一起,让大家鉴定,能够准确鉴定出真伪的即可取得鉴定师资格。”他表示,鉴定师资质考试无需过多考察理论,“能写出长篇大论的人不一定能有鉴别真伪的眼力。”而中国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李耀申曾在24亿“金缕玉衣”事件后表示,推动建立文物鉴定资质资格管理制度“迫在眉睫”。(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