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山收藏 > 品茗聊天

浅谈中国画节奏韵律与中国诗歌的关系

2012-10-29 08:49:31 来源:

  摘要:古人有“诗、歌、舞”三位一体。而诗本身便是用来吟唱的,音律暗自和诗歌呼应。中国画借助它极强的直观性,它画画中所表现出的线条疏密,轻重缓急,犹如音乐的旋律,故中国诗、画中所昭示的音律美则有异曲同工之妙。用语言不能表达的情感才是至沉至厚的。

  关键词:节奏韵律意境情感古人就有“诗、歌、舞”三位一体。而诗本身便是用来吟唱的,音律暗自和诗歌呼应。中国画借助它极强的直观性,它画画中所表现出的线条疏密,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犹如音乐的旋律,故中国诗、画中所昭示的节奏音律美则不足为奇。

  用于吟唱的诗的音律、节奏分明。诗中平仄、押韵等都是为了声调的节奏富于变化而又和谐,造成一种韵律美。诗篇章或简或繁,与音律的急与缓有辩证的统一关系。故仕途失意的柳永,沉溺于烟花柳巷,以为歌妓写诗为主,而歌妓也以能得柳永之吟唱为荣。乐曲的有序、和谐在诗中也同样可见。例如豪放派诗人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句铿锵有力,节奏急速,犹如风卷落叶,富有韵律美。同古乐旋律分明,节奏湍急的《十面埋伏》韵律有相同之感。而诗、歌的意境相同,更能使人感到诗中有歌,歌中有诗。有的诗篇恬淡,笔力轻柔,词气安和。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及和靖先生:“疏枝横斜水清浅,清香暗浮月昏黄。”构造出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淡远的无烟火气、荤腥味,而音乐艺术流露出的情绪情感,往往也塑造出类似的情感、意境。中国传统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那如泣的旋律,为我们也构造一幅月光朦胧、泉水清洌、湖光月影,交相辉映,宁静而淡远,毫无尘世纷杂,喧嚣的意境来。诗如同一首乐感、思恋和苦楚压得腰弯背断。如杜甫《三吏》《三别》等。譬如《石豪吏》中:“吏乎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守邺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夜久语声绝,如闻幽烟……”。词中描绘了一幅颠沛流离,家散人亡的悲图,所展现出战乱中劳动人民沉重苦楚,震撼人心,正应了张养浩:“亡,百姓苦。兴,百姓苦”这种凝重,悲痛苦楚之情,在音乐中更随处可见,举世闻名的《梁祝》,一曲凄美的爱情绝唱,不单单反映的是梁祝的悲剧,它更具有广博的社会性,千余年来梁祝的悲剧在历史长河中时有时发生,《孔雀东南飞》就是最好的例证。音乐中抒发的凝重,深厚的情感,和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兼词中对情的阐发最高境界是缄默,用语言不能表达的情感才是至沉至厚的。正如辛弃疾《丑奴儿》中:“少年不知愁滋味,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陶渊明也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而济慈对音乐的评价是:“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无独有偶也就出现了“大音若稀”的观点。白居易也评价音乐:“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无声的缄默是音乐情感的最真挚的宣泄,所以诗乐相通,诗具有音乐美。

  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最初的壁画、岩画、彩陶图案中所反映的内容大量都是舞蹈形象。后来绘画成熟后,在它的画面中所形成的块、面结构,以及它的点、线、面的关系及墨色浓、淡、干、湿,构图中的稀疏,紧密都富有节奏,韵律感。往往一幅中国画作品,或给人流畅、如高山流水,或给人以生涩,呜咽难语之感。如齐白石小品《青蛙图》中塑造出初夏溪水清澈,流淌不息,蝌蚪欢快自如游弋于水中,而两只青蛙静卧一旁,纵观其变,整幅画作洋溢着明快、轻松之感。图中水波的线,与两只青蛙所形成的点,及青蛙所形成的面有机结合,形成鲜明对比,节奏、韵律和谐,恰如一首欢快的小曲,述说恬美的小河一角那明亮、欢快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