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声当代世界艺坛的绘画大师赵无极的绘画以表现自我内心感受为宗旨。他用画笔诠释人生。酣畅淋漓的油彩下,洋溢着东方气息,渗透着西方浪漫。在行云流水的节奏中,在绚烂变幻的色彩中,传达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以及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境界。
艺术创造是心灵与画面的接触。赵无极的绘画,激情奔放,自成一体,被称为抒情抽象派的代表,展示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魅力。
法中联合画展
又是一个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日子。苏州博物馆新馆剪彩的喜庆场面,在人们的记忆中还未退却;两年后的2008年10月15日,抽象派绘画大师赵无极又带来77幅铜版画和插图画,欣然选中这里为展出地。
画展开幕的第二天下午,赵无极在苏博新馆与年轻艺术家们见面交谈。经过一夜休息,洗去了旅途疲劳,老人的神情备感清爽,不时发出爽朗笑声。“我现在还是工作。我自己画画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烂污!”一句江浙方言脱口而出,大家会心大笑。“不敢!”他不忘补充一句,脸上的皱纹笑开了花。
苏博新馆设计者贝聿铭,与赵无极亲如手足,友情长达半个多世纪。他在贺信中写道:设计现代艺术厅的时候,我就憧憬,如果您的作品能在此间展出,那会是多么的让人欣喜。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此时的我,多么希望与您在苏州博物馆共赏佳作。
赵无极夫妇于1978年、2007年,两次向法国国家图书馆捐赠大量版画和插图书籍。展览以创作时间为序,较为全面地展现赵无极自上个世纪40年代末至今的艺术历程。
老人年近九旬,一头银发,雪白透亮,对艺术的追求却始终如一。我上前向老人问好。他从沙发上直起腰,费力地侧转身子,我几乎趴在他耳边说话了。他耳背,戴着助听器。
“老先生,我喜欢您的画。我是杭州人。”我轻声说。
“我过去在杭州学画。你也画画的?”老人脸上露出欣喜。“我不是专业的。我小时候也喜欢画画。浙江美院就在我家旁边,我经常上那儿看画展。”我顺着老人的思路,“您还记得,14岁那年,父亲送您去杭州学画吗?”
“我妈妈开始不让我当画家。”他哈哈地笑起来,“因为我爸爸是银行家。我说,我不做银行,我要画画。后来,就一直做画家。”
赵无极出生于北京,家族古老,族谱可上溯至宋朝皇族。每年祭奠先祖冥诞之日,赵家便摆上传家之宝,赵孟俯\和米芾的两幅画。祖父是名人雅士,宽容风趣。半岁时,赵无极随家人迁居江苏南通。6岁起,他在祖父教导下背诵古文诗词,练习书法。祖父说,只有能够传达感情的书法才是艺术。
这种严格而精心的教育,培养了赵无极锲而不舍的精神。直到今天,他还会在一张未完成的作品前,一如少时背书写字一样,一画数小时;与绘画的“争斗”,日复一日,在不肯乖乖顺从意志的空间里挥笔,即使被疲劳折磨得头晕眼花,但看见色彩和空间逐渐形成,终于成为要表现的样子,便感到莫大的快乐。
艺术求索之路
这是一个含蓄、不善言辞的老人,气质高贵。画家是用画来说话,自己说得越少越好,要透过画面与观众进行心灵沟通。这是他向来的观点。
“老先生,您那么大岁数,还天天画画吗?”我问。“我总是画画的。”老人像在思索,缓慢地说:“我喜欢画画,整天都在工作。通过绘画讲述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希望。每个画家对生活的体验通过画面将它保存,告诉大家很多最好的东西。我对绘画总是真诚,没有骗过人。”
赵无极自小天资聪颖,酷爱文史,10岁就能挥洒自如地画画。父亲赵汉生并不反对,他是业余画家,在巴拿马国际画展中获过奖。只有母亲,看见他整天涂抹颜料,深感焦虑。这种担忧不无道理。赵无极可是7个孩子中的长子,应当承担家庭责任。父亲支持儿子当画家的愿望,他对妻子说:“咱们儿子若管理银行,必定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