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4岁考入杭州美专,我爸爸陪我去。我爸爸人很好!”老人的眸子里透出深情。“他很开明。”我感叹道。“也很温和。”老人注视着我,“他从来没有说你不要画画,那个时候不容易。”
校舍就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赵无极每天在湖边流连,沉醉于水天之间光影的迷离,看着空间不断伸展,一片树叶在水中极小的倒影,竟幻化出无穷无尽的蓝色。
赵无极选修西画。他从塞尚、马蒂斯和毕加索的艺术中,发现了最接近自然的视像。在他看来,从16世纪起,中国画就失去了创造力,画家只会抄袭汉朝和宋朝创立的伟大传统。美和技巧混为一谈,章法用笔都有了模式。
自然与心灵才是创造艺术生命的源泉。校长林风眠鼓励他对传统的质疑。学生每星期上两次国画课,临摹清代作品。这真要了赵无极的命,他不用心画,乱搞几下子,老师气得要开除他;林风眠却袒护他,说他是全班年龄最小的。
“我整天都欢喜画,不做别的事情。在杭州美专,我们很自由的。”老人用令人羡慕的口吻说。下午学校关门后,他就跟几个同学从半开的窗户爬进教室,努力作画。
赵无极想要印象派的明朗与轻快。他不时自问:为什么我的绘画语言这么贫乏?为什么我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创作富于变化的作品?为什么我被传统所束缚?内心只有一个念头:工作,还是工作。
“后来1948年……”我的话刚出口,老人就接过话茬:“我就到法国,以后我就没办法回来,一直在那儿呆着。在法国搞绘画、做艺术,自由得很,所以我也不走。年轻人在一起就是画画。”
回归传统文化
赵无极说,他珍爱朋友,就像每天早餐时一边喝茶,一边细心护理屋中的桔树和兰花盆景一样。一到法国,他不仅被理解和接受,而且受到并不认识的人们的支持,绘画是他与许多朋友间最初的桥梁。
“这次展出您早期创作的8幅石版画,还有米肖配的诗呢。他的诗简洁、优美,帮助我理解您的画。他是您的知己。”我兴奋地说。“他同我是非常好的朋友。”老人答道。
这些石版画即兴而成,以大自然为主题。自然,代表更广阔的世界:多重空间交错成宇宙,风在其中吹动……融合三种颜色,表现手法简约朴素。
法国著名诗人亨利·米肖被深深打动,一气写下8首配画诗:缓缓地,鱼群从另一端缓缓地游来,……空中飞翔的,诧异地望着水中遨游的。因为没有鳃,多少友谊失之交臂!……他们很快结为莫逆。
此时,赵无极刚到巴黎6个月,还在创作具象意味的油画。早期,他深受克利的影响,总是苦于寻找主题:先画两三只船,再画一个城堡,或者广场。有“主题”困扰,就不会有进步。1954年,他终于找到自己的道路:将类似甲骨文的抽象符号置于变幻的色彩之中。
追求并非一蹴而就。在不断修改、毁弃和重新开始之中,渐渐地,符号消失了,背景变成了空间,运动的形体浮现出来。他绘画的主题,就是讲述自我内心世界,随着喜怒哀乐,通过韵律十足的各种颜色表达出来。作品不再定题目,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您画大画多,还是小画多?”我好奇地问。“大的多。”老人回答,“我喜欢慢慢地画,可惜没有很多时间了。”“油画多?”“水墨画或者油画。我画了几十年,越画越有趣,现在自由了。”“累不累啊?”“总是要累的呀。”
每当赵无极陶醉于自由挥洒的快乐时,会被激情所趋,失去自制;有一次,他忘了自己是在梯子上,要退后,结果摔下来,把手臂摔成八段,医生用了好几个小时才把它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