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张宏运
一、一见钟情
中国有个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夸父追日。故事的发生地在河南省灵宝市,和灵宝西部接壤的洛南县巡检镇,有个现代版的“夸父追日”。此“夸父”曰石子玉,所追的“日”为于右任。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早年系同盟会成员,政治家、教育家,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首创“标准草书”,有“近代书圣”之誉。
1947年7月,21岁的石子玉到西安参观,很快便被街面门牌、匾额上无处不有的于右任的墨宝吸引住了,特别是“学习”的“学”字,“顶盖上的那三点啊……”晚年的石子玉,回想起当时所受到的冲击和震撼,仍然如痴如醉,不由自主地眯缝了眼睛,轻声地连连感叹。至于为什么,他也说不清,就像人们为什么惊喜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样。那次在西安,他还如获至宝,买到了《于右任标准草书》字帖,回家后便迫不及待地临摹起来。
之前,他已能写爱画,得《于右任标准草书》字帖后,勤学苦练,更是长足进步了,作品频频化作街面大小店铺和寻常百姓家的门额、过年时的对联。
1950年春节过后,巡检镇的领导上街检查工作,发现那些醒目漂亮的字迹大多出自一人之笔,忙打探了,知悉那人名叫石子玉,生于1926年,高大健硕,儒雅风流,先后就读于洛南县西街小学、县立中学、商洛地区联立师范等,曾供职于巡检小学、县立师范等,从事过行政管理,代理过美术教师。因国共内战,学校停课,便避乱回家,帮助父亲打理杂货铺。
领导慧眼识珠,当机立断,将这个深山里凤毛麟角的人才提拔为新民乡文书。从此,石子玉便飞向了更广阔的世界:两次被选送到省干部学校学习深造;入党;先后被提拔为巡检区民政干事,寺耳、古城区第一副区长,商南县、洛南县文教局副局长。前程似乎无限美好,一片锦绣灿烂。
二、患难与共
1966年4月,晴天一声霹雳,又一声霹雳:石子玉家在当时正开展的“社教”运动中,被补划为漏划地主成分,他本人随即蒙受不白之冤,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他已成为农民身份的户口本,该投向哪里去?
正在城关公社担任党委副书记的妻子李玉兰,甘冒遭受牵连的巨大政治风险,没有丝毫的忌讳、躲闪,毅然决然地伸出双手,将他接纳到自己的娘家,距县城二里多路的窑底乡石桥2队李家村,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这个当时仅有2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像粒弹丸,被一南一北两座浑厚的石山土塬挟裹卫护着,杜绝了外界特别是随后紧接着的“文革”风暴的喧嚣和争吵。石子玉后来常常暗自庆幸,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不是他恰当其时地蜗居在这儿,不知要被戕害成什么样子。他和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但是种庄稼的好手,还显露出做瓦工、木工活儿的出色手艺。最重要的,是他在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重新品读一直陪伴着他的《于右任标准草书》字帖。从奔放不羁的线条里,他读出了悲愤、激越、不屈不挠;流畅、刚劲的走势,则张扬着自由、坚韧,生命的活力;而圆润、婉转,又昭示着博大的情怀,柔情似水,乘势而为……他还有了实验的园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家家门前的楹联、中堂的条幅,都成了他纵情挥洒彩墨的天地;书写户户屋前墙壁上的语录牌,农田基建地头的宣传专栏,一间房大小的“农业学大寨”的巨幅标语,则成了他熟悉掌握各种笔性、各色墨性的绝佳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