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坛画苑  »  书画人

李咏奉的书法艺术

李咏奉的书法艺术

2016-06-23 09:07:40

来源: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顾克美


  丹江长龙蜿蜒而行,千亩桃林辉映两岸,油菜花开金带缠身,万亩竹林绿波荡漾。乙未二月,积雪融化,新枝绽放季节,我来到美丽的丹凤县探亲访友。我业余时间长期收藏研究中国红军长征历史,对丹凤并不陌生,龙驹寨、竹林关等地名,经常出现在开国将帅们所撰写的回忆文章中。
  好友樊建文与张佩英向我介绍了李咏奉。我记住了一个称谓,李咏奉是丹凤县唯一的中国书协会员。我面见过上千位中国书协会员,也曾为数百位中国书协会员撰写过评论文章,在人杰地灵、名人涌现的丹凤,听到“唯一”两字,我很感兴趣,自然便走近了李咏奉。
  一副眼镜,西装革履,文质彬彬,言谈率意自然,印象深刻。结识李咏奉不久,我便为他抛出一个大“绣球”。2015年4月17日至24日,我和孙启高先生共同组织策划陕西商洛书法名家访问江苏盐城活动,咏奉兄弟克服工作困难,响应了我的真诚号召,吴平均、宋本省、原康生、李咏奉、张佩英、司正博6位商洛书画名家得以成行,这让我近距离长时间地走近了李咏奉,得以真实真正真情地走近了李咏奉。
  咏奉兄弟从小聪颖过人,自幼就喜欢舞文弄墨,小学四年级时跟着哥哥学写大字,有着“童子功”出身,2007年以前,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这三位初唐大家的字帖,他写得最多。他曾经跟随商洛多位早期的书法前辈学唐楷,特别是欧体楷书甚见功底,声誉鹊起,早有影响,参加工作后又毕业于书法“黄埔军校”,这都是成年之前的事情。谈到这些,咏奉兄弟感慨颇多,庆幸的是后来学书遇到了良师、走对了路子,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他期盼向中国书协的评委们和观众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时,却遇到了困惑和难题。他唐楷写的时间太长了,指间养成了不少恶习,虽然曾经也上溯过魏晋,向魏碑讨饭吃过,可在向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冲刺过程中,屡战屡败,有些百感交集,有些百思不得其解。这个时候,他走出商山,迈向咸阳,进书法班开始系统学习书法,认识了在全国书法教育领域有卓越成就的陈天民老师,第一次上课带着集王圣教序临作,陈天民老师“把了脉”后,建议他就写“二王”,先专攻集王圣教序。初听此建议,他自己都有点拿捏不准,更加困惑。北方书法,多习魏碑,以雄强见长;南方书法,尤善帖学,更出行书大家。这路子行得通吗?怀揣着执着,从此,他开始了艰辛的外出求学,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凌晨3点便起床坐上了去西安的长途班车,每月按时上课,无论严寒酷暑,从未间断,一学就是4年,集王圣教序中的字一个个刻入了他的大脑,接着便是二王手扎、宋四家的经典法帖,再后来又是孙过庭、怀素的草书。2011年五一节,他和几个书友又去北京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开始了学习。2012年秋,一个偶然机会,书友介绍他拜访了当代著名书法家、理论家吴振峰先生,吴老师看了他的作品,初次见面就给他讲了一个多小时,教他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事后他深感收获巨大,信心倍增,临习激情迸发。
  日日临池不辍,眼看着废纸堆一天天高过了自己,执着总有获得,他喜悦地发现自己的字有了二王的神似,逐步有了自己作品的毛胚子。锤炼技法,过好技法关,琢磨气息,把握作品格调,以娴熟的笔触带着性情大胆地书写,修正修正再修正,日复一日,作品慢慢地可看了,用笔稳健洒脱,作品气息入古,又不失时代气息之美初见端倪了。自然,这个过程是艰苦的,更是劳累的。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