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坛画苑 > 书画人

我与贾平凹

我与贾平凹

2014-09-09 10:07:51

来源:

我与贾平凹

我与贾平凹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张中山)近两年,几个年轻朋友多次要我写点关于贾平凹的文章,我都婉谢了。我说:“平凹现在誉满天下,无需我说什么。我的轻重,并不能为他增色添彩,甚至会有‘我的朋友胡适之’之嫌。”他们笑我多虑了。一位朋友诚恳地说:“我们注意到你的文章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贾平凹。平凹是商洛人,据知和你有不错的交往,你应该写点东西。你比平凹年长十多岁,退休已十多年了,谁还会以为你有攀附之嫌?再说,商洛像你这年龄的人,与平凹交往的不多,你知道的情况或许还有一定史料价值。”
  这话也有一定道理。
  我和平凹第一次见面,大概是1983年春天。记得平凹的第一部作品集《山地笔记》,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不久,我已经读过了。散文、短篇小说,大都写的是商洛的风土人情,读来很亲切,文字也很不错。当时我在商南县委工作。何丹萌陪平凹到商南采访,县文化馆的同志给我说,贾平凹来了,你去看看。他俩是在文化馆还是南关旅社一个房子住着,已记不清楚,我去时丹萌正与平凹拉扯着玩,陪我去的同志只介绍了一下就走了。第一次见面都是生疏的,我简单给他俩说说商南的情况。丹萌也不熟,不过我和他父母、两个姨比较熟,对这个“萌萌”是知道的,他当时大概在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中午我领他俩去县服务楼吃饭,两三个小菜,一碗稀饭,几根油条,简单得有些寒碜。当时也就这条件。平凹那时怕还不满30岁,给我的印象还是一脸娃娃气,个儿不高,穿一件旧棉袄,话不多,很腼腆很文静。第二天他们去了湘河,在商南跑了几天,去了哪些地方,我也不记得了。
  1985年末,我被调到地区文化局任职。第二年省里安排一些青年作家到地县挂职深入生活。平凹和景富(京夫)都是商洛人,我和景富认识很早,1970年曾打过很长时间交道。这次挂职,京夫任商县县委副书记,平凹任地区文化局副局长。他还没到职,我去行署代他接了任命书,在我的办公室隔壁给他安排了一间办公室,准备了一些简单的生活办公用品。局里开职工会时宣布了行署对平凹的任命。过了些日子平凹来报到,我说:“给你安排了一间办公室,我想你也不必分管具体工作,就去写作,一切自由。要到哪里去,局里有辆车,提供方便。”他说:“好!好!”很高兴。后来另一位负责同志说,要不要安排平凹和大家见个面,我说作家都是自由人士,并不喜欢那些行政上的繁文缛节,我相信平凹不会见怪。就这样我和平凹成了同事,也就日益更熟悉了。
  那时方英文在地区群众艺术馆,就住我楼下。平凹和英文很熟,每天和英文圈在一起,抽烟、聊天、下围棋,互相调侃,十分亲热。有时也有外面的熟人朋友来看平凹,他们常常一闹腾大半夜,我只偶尔参与一下。那时平凹已经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了,但是很低调,很随和,生活也极朴实简单,爱吃商州家常饭糊汤、糊汤面,我没有特意招待过他。当时他患肝炎,自己随身带一把小勺勺,吃饭不用我家的筷子。每次吃了饭,总是要叮咛:“让嫂子把我的碗用开水烫烫。”我说没事,没要那么认真。他却认真地说:“这病让人讨厌。有的人我用过的碗筷人家就摔了。”他的诚恳细心倒让我很感动。有一年他在西安八院住院,我去看他,坐了不多一会儿,他就催我走,说:“这里不能多停,这是传染病区,你不要再来了。”他的善良,处处为别人着想,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