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出生于商州,现居西安。199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200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陈国勇山水硕士研究生班。陕西省美协会员、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理事。其国画作品先后入展"建国五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全国"2001新世纪中国画大赛"、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延安颂"美术作品展、2008全国造型艺术新人展等,并多次获奖。
2009年岁末的一个午后,从西安回到商州的李波在朋友的二楼坐着喝茶,普洱茶香氤氲一室,温暖而宁静。外面的莲湖雪白树苍,更远处夕阳西坠,群山苍茫。李波不时瞄上一眼窗外,仿佛这时的山峦已进入画境,一如挂在墙壁上的那幅六尺山水,意境宏阔,气势不凡。
家学渊源滋养绘画人生
李波走上美术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父亲影响。他的父亲李子贤先生早年毕业于西安美院,师从著名花鸟画家叶枋樵等,于商洛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多年,书画兼擅,后曾任商洛书画院院长。李波从小就喜欢绘画,用树枝在地上画,拿粉笔在墙上画,凡是能画的地方都让他留下了自己的"作品",但在文革刚结束的20世纪70年代末,老百姓填饱肚子都难,书画更不被重视,画家也没有多少社会地位,对此感受颇深的李子贤开始并不想让儿子也跟着学画。于是,李波就想办法偷学。父亲做画时,他在身后悄悄观摩;父亲不在家时,他便拿起毛笔在画案上涂抹,渐渐的,校园里的紫藤、院子里的翠竹、莲湖里的荷花等等,开始在他的笔下以图像的方式生发出来,而且像模像样。 后来,父亲见他痴爱美术,心有灵根,便不再阻止,转而开始悉心指导,于是年幼的李波把自己的作品贴得满屋子都是。有一次,当时在地区群艺馆工作的画家王军强到李子贤家闲聊,发现满墙的素描、国画和水彩作品,便一幅一幅细细看过,大加赞赏。他从中挑选了30多幅作品,在群艺馆橱窗给上初三的李波办了第一个美术作品展,那年,李波只有15岁。就在此次展览前的一天,李波从莲湖门口往家里走,忽然听到有线广播里念自己的名字,说他的国画在全省教育系统美术作品展中得了二等奖,兴奋极了,飞也似地跑回家报喜…… 1991年,李波如愿考取了西安美院,完成了由爱好向专业的顺利过渡。
搜尽奇峰打草稿
在美院学习期间,李波专攻山水。美院的专业氛围和良好的环境对他来说更是如鱼得水,在这里,他临摹了美院的大量藏画,与经典面对面的交流,体味先贤的美术思想,学习他们的技法,使得自己的笔墨语言更加纯粹。毕业前夕,他和另一同学在美院举办了书画作品联展,展出国画作品30余幅,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毕业后回到故乡,在商洛师专美术系带山水画课。 回到商洛的李波在拿起粉笔的同时,并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教学之余,在1993年到2003年的十年间,他一次又一次带领学生走出画室,用画笔描摹大秦岭的磅礴与浑厚,写生稿越积越厚。在画室,他相继完成了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和"四王"等诸多经典作品的临摹研读。2000年,李波精心挑选60多幅画作,在市群艺馆举办了个人山水画展,作为自己当时美术创作历程的一次小结,同时也在商洛画坛开始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2005年的寒冬腊月,当人们千里迢迢回家团聚的时候,李波正赶往太行山。此时,他已经是西安美院国画系陈国勇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在太行山零星的鞭炮声中,李波每天早上背上画夹踏着厚厚的积雪爬上王莽岭写生。在零下十几度的低温中,毛笔一沾水就冻得硬梆梆的,他只好把墨盒放在从附近农民灶房里铲来的火炭上,一边烤,一边画写生。在这里,太行山独特的山川景象和皑皑白雪勾勒下迷幻般的山崖沟壑深深地吸引了他。一个月后,他回家的行李中多了20多张太行山的写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