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市直部门 > 精彩瞬间

扶贫栽下梧桐树 旅游引来金凤凰

2010-06-03 09:47:20

来源:

  秦岭南麓,乾佑河畔,柞水溶洞饮誉全国。而就在柞水溶洞景区,有一个叫东甘沟的村子同样远近闻名。这个村十几年间神话般变迁的过程让人称奇。

  穷乡僻壤民困苦

  东甘沟村属于柞水县石瓮镇,十多年前,“山大沟深土地薄,石板草庵破被窝。出门抬脚就爬坡,一年四季受饥饿”是这个山村的真实写照,村里的200多户群众就散住在一沟两岸方圆20公里的山坡上,住的是茅庵草舍,走的是羊肠小道,村里的姑娘一成人就远嫁他乡,村里的好多小伙子却娶不到媳妇,当地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也只有几百元,东甘沟村是柞水全县当时排名倒数的贫困村。

  旅游扶贫铺富路

  102省道和西康铁路的贯通,给柞水溶洞带来了生机,景区周边的群众也都各自有了赚钱的门路日渐富裕起来,唯有东甘沟的群众依然过着肩扛背驮、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清贫生活。沟里沟外的天壤之别,触动着当地党委、政府和东甘沟700多名群众的神经,人们看到了改变当地群众生存条件的极端重要性,看到了柞水溶洞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东甘沟的青山绿水以及两株千年古银杏树蕴藏的价值。

  由政府出资,对东甘沟实施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各级各部门纷纷出策出力,以扶贫资金为引导,其他各项资金多管齐下,捆绑使用。1999年,为东甘沟村通了电;2001年,为东甘沟村修通了公路。2002年,在东甘沟村启动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扶贫部门联合各级相关部门对村上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进行规划,实施四改三建。2003年,开始着手对散居在山坡上的群众实施移民搬迁,集中安置。2004年,村里先前修通的砂石公路被铺成柏油路。2006年,村上的柏油路被拓宽铺成水泥路。

  当地还围绕村上的两棵千年古银杏树做文章,本着“爱情、休闲”两大主题,兴建银杏观赏园,修复云台山祖师庙景点,并对新建的民居统一成“青砖白墙格子窗”风格,修建停车场,修复河堤、硬化入户道路,并按照“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标准对移民新村进行绿化美化,安装路灯,修建公厕、垃圾池和仿生垃圾箱,改造后的村庄院落房屋整齐、道路畅通、干净卫生、环境优美。扶贫部门在当地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大力扶持当地农户发展农家乐,发展养殖业和林果业,并分类对当地农家乐、养殖业、林果业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引导当地群众开发银杏果、银杏茶、土鸡蛋、木耳、香菇等旅游产品,申请注册商标,创建加工作坊,形成了原材料供应、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现在,东甘沟村的规范化农家乐已经发展到30家,农产品超市发展到3家。一个“宽阔公路峡中间,银杏垂柳立两边。空中网络连成片,楼房林立展新颜。山清水秀赛桃源,物裕民富美名传”的旅游新村已在东甘沟崛起,到东甘沟“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看银杏树,带银杏果,感受农家风情”,已成到柞水溶洞景区游客的首选。东甘沟村年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仅当地的旅游产业就能解决200多名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一些广东、山东、四川等外地姑娘还嫁到了东甘沟。据东甘沟村村主任张庆怀介绍,到2009年底,东甘沟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057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02元高出2055元,而旅游收入就占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山村巨变启迪人

  东甘沟村的蜕变,为全市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其发展变迁有不少有益的启示:

  整合资金,特色移民搬迁,是农村建设发展的关键。东甘沟村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的思路,将扶贫移民与工赈移民、危房改造等项目进行有效整合,融合重点村建设起步、移民搬迁跟进、信贷扶贫支持、扶贫培训提升、互助资金带动、社会扶贫促进等众多的因素,推动了各类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充分发挥了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本着建设特色旅游新村的目标,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民俗风格迥异、配套设施完善,融搬迁安居、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移民集中安置点,吸引游客来当地,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玩在农家,增加了搬迁户的收入,确保了贫困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致富快。

  •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