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建立“三级便民服务平台”密切联系群众纪实
商洛日报(周文治 王 冰 樊利仁)“现在有了这个便民服务中心,事情好办多了!这才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我帮兄弟媳妇代办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就拿到手了,干部的热情服务,使我好感动啊!”6月5日,在丹凤县武关镇便民服务中心,前来给在外打工的兄弟媳妇郝艳萍代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毛坪村妇女王新凤,手拿刚办好的手续,脸上写满了笑意。
像郝艳萍这种情况,过去需要村组的证明、孕检证明外,还得镇计生办主任签字,主办业务的干部才能盖章。常常是主办在,领导不一定在,说不准要跑几回呢!而今,只需村上相关证明,几分钟就可搞定。
负责办理业务的镇计生干部田小会说:“只要群众手续齐全,我们立即给群众办理,绝不让群众多跑一次路,多等一分钟。”
丹凤县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始终把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摆在首要位置,以完善和规范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中心为抓手,实行“一站式”办公机制,推行“一条龙”服务模式,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真正让群众满意和认可。
实行“一站式”办公:让群众办事尽量不跑冤枉路
丹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山大沟深,许多山区群众居住分散。特殊的地理条件,造成交通信息不便。往日里,乡亲们为了盖一个章子,为开一张证明,常常往返数十里甚至成百里,不是啥新鲜事。
地理环境的客观因素,与基层组织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民意反映渠道不畅、干部服务不到位等人为和体制因素汇集在一起,老百姓“办事难”的问题便显得十分突出。
从2012年起,丹凤县结合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从机制创新破题,积极尝试在县、镇、村(社区)三级打造“一站式”办公便民服务平台,以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
由县纪委牵头,采取抓点示范的办法,先后在16个镇、164个村(社区)设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农业产业技术培训中心、综治维稳中心和基础设施后续服务中心等“四办合一”模式的集中办公场所。对不具备规范化建设条件的44个村,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在一些村干部或者热心公益事业的离退休干部家里设立便民服务中心代理点、基础设施后续维护点、产业技术培训点及综治维稳点。
县上按照镇3万元、村(社区)1万元的补助标准,用作建设启动资金,并按村(社区)1000元、镇3000—5000元的标准预算工作经费,以促进规范运作。对承担规范化建设任务的村,县委落实了县直部门包抓责任,由包扶单位为包扶村投入1万元物资,推动便民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去年底,全县16个镇、208个村(社区)实现了便民服务网点的全覆盖。
今年初,在抓好镇村两级服务平台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县政府将临近北新街的19间门面全部收回,在县城“黄金地段”建设了县级政务服务中心,让农业、林业、水务、国土、民政、工商、质监等19个涉农窗口单位入驻办公。现配备工作人员42名,按照“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内部运作、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运作方式,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程序,为群众办理130多件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
推行“一条龙”服务:让涉农绝大多数事务不出村镇
台子搭起来了,关键是如何让其发挥作用。针对一些地方村级服务中心“铁将军把门”,无人办公“成摆设”的现象,实行干部坐班集中办公。每逢周二、周四,让村干部和镇上包村干部集体办公,实行受理、办理、回复等“一条龙”服务,以满足农村群众办事需求。
为了最大限度简化办事环节,县便民办联合县政务服务中心,对县直涉农服务部门的服务事项逐步下放到镇村。对涉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各镇在便民服务大厅固定设立3-4个服务窗口,以民政、财政、社保、计生4个岗位为班底,承担全镇的涉农服务事项的承接、转交及办理、代理工作。对于群众到镇、县服务中心办事,采取群众直接办,或者由干部代理办、指导办、陪同办等形式,全方位为群众提供服务。
县便民办收集县直19个部门近100类事项,将办理每个事项所需要的资料、程序以及申请的填写格式整理汇编印刷服务指南400余套,发放至县、镇、村便民服务中心以指导业务。并统一印制6万余份“便民联系卡”,发放到每家每户,便于群众办事。
各镇、村(社区)办公地点在醒目位置设立公开栏,公开办理事项名称、申报材料、办理程序、承诺时限、办理结果等内容及办事人员的联系方式,以方便群众咨询或查询。在各级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室外悬挂群众意见箱,每周查阅一次,征求群众意见或建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找为一次办,变临时随意办为集中规范。”县纪委书记王晓虎如是归纳便民服务中心带来的干部作风的变化。
“来时还心里有顾虑,怕这怕那的。没料到只要把资料带齐,人家很快就给办好了。”6月6日,在丹凤县政府东侧的县政务中心的民政窗口,刚办理了结婚登记的一对年轻人张帅和李英英,满脸都是幸福。
县政务服务中心挂牌仅半年,像这种“即到立办即结”方式为群众办理相关手续1700多件。为170个单位和企业办理了设立、变更、注销登记手续。社会各界一片看好之声。
呈现“一举多得”效应:由单纯的手续办理向解决问题转变
今年以来,县上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扣“为民、便民、惠民”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对便民服务平台规范管理,着力提升服务水平和拓展工作职能,使其成为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
而今,该县的三级便民服务平台,已逐步将工作职能由事务性手续办理,向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解决处理民生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等职能拓展。真正解决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步路”的问题。
县上围绕提升城乡居民素质和技能为重点,开展了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业实用技术、金融知识等专题培训活动。训前让各村(社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掌握群众需求,做到“群众点单、干部做菜”。由县便民办牵头,在5个镇设立授课点,抽调纪委、农工部、政法委、扶贫等业务骨干对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和群众分批进行业务培训。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还建立信息发布平台,随时发布农产品、农家乐开发、农业产业技术等信息,以满足群众需要。服务中心已成为各类致富信息的“集散地”。
让百姓最为叫好的是,便民服务中心承担了过去让干部群众纠结的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职责。往日里,由于许多村级集体经济是“空壳子”,道路垮个豁口,河堤出现缺口,甚至人饮工程的水管子破裂等一些急事情,干部们常常都没法管。而今,县上结合便民服务中心职能拓展,设立了农村基础设施后续维护资金,按照受益群众、职能单位、公共财政按照“三个一点”筹资办法,以每年不少于200万元的基数筹集物资,专门解决农村水、电、路、视、讯、娱、堤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使这些烦心事迎刃而解。
武关镇南坪村依托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解决了多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七里砭组50户270人的“吃水难”问题,实施了曾家沟5个组4.5公里的农网改造。
信访问题号称“天下第一难事”,而许许多多的信访案件都是由小纠纷小矛盾“发酵”而成的。县上把化解信访问题作为便民服务中心的主要业务之一,结合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对排查出的问题进行集中化解。今年来,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妥善调解纠纷271件,成功化解265件,成功率97.79%,成功化解5件“骨头案”“钉子案”,确保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过去,群众有事需到村干部家里,总觉得空着手不好意思,不免得带些烟酒礼品,时间一长,把些干部惯坏了。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胡办事。像是低保啊救济款啊,看似小事情,不按规定办,会使党和政府形象严重受损。现在群众有事情,到办公的地方说。让干部置于监督之下,基层组织的工作一下子规范起来了。”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董夏琳对此深有体会。
据统计,今年来全县“三级便民服务平台”已累计为群众办理事务18大类62项15350件,培训群众36534人次,发布产业发展、农技、劳务用工信息2万余条,提供水、电、路、视、讯、娱、堤等基础设施服务1100次。便民服务体系的建立和服务功能的完善,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架起了党群干群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