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丹凤县

用活乡土人才 做强特色产业

2025-09-10 07:44:09

来源:商洛之窗 - 商洛日报

  ——丹凤县商镇黑沟河村乡土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调查

  本报通讯员 彭 歆

  乡土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领跑者”,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好把式”。丹凤县商镇黑沟河村深挖资源潜能,精准识别乡土能人,充分用活乡土人才,聚力发展乡土产业,保护传承传统农耕生产经验,大胆探索创新现代化农业技术,因地施策大力发展水杂果产业,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村情实际的“人才兴、产业旺、乡村美、增收稳”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

  挖掘培育乡土人才。县、镇、村通过激活乡土人才“源头水”,依托丹凤县乡土人才实训基地和乡土人才孵化中心,采取聘请乡土人才担任村集体经济产业技术指导员、有偿为群众进行技术培训等形式,将本村葡萄种植、大樱桃科管、仙桃施肥、水杂果增产等方面的“土专家”挖掘利用起来,使传统农耕技术得到传承利用,为全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坚强人才保障。目前,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列出服务清单20项,入驻致富带头人50名,开展技术交流活动40多场次。通过厚植乡土人才“成长土”,整合人才特派团、“组团式”帮扶、雨丹协作等资源,建立导师结对帮带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帮带扶持、技术指导、“一人一策”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帮助乡土人才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挖掘培育全市劳动模范、“十佳农民”叶军海等乡土人才12名,扶持大樱桃科管“土专家”陈效军等产业大户40户,建立产业示范基地8个,打造农特品牌4个。通过集聚乡土人才“磁力场”,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孵化中心作用,建立镇党委领导联系服务乡土人才制度,定期了解乡土人才急难愁盼问题,鼓励支持乡土人才利用自身技术发展特色产业或者创办经营主体,聘请乡土人才有偿开展技术培训,支持乡土人才申报项目、参与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将群众口碑好、能力较突出、贡献较明显的乡土人才作为村级后备力量和“两代表一委员”人选,营造尊才爱才惜才浓厚氛围,累计为乡土人才提供政策咨询、外出培训等服务120多人次,纳入后备干部2人。

  传承创新科管技术。县、镇、村珍视传统经验,系统整理群众积累实践的水杂果栽培经验,在延续传承传统种植经验的基础上,学习运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传统农耕技艺与现代化科管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了水杂果产业从“小散弱”、低品位到规模化、品牌化华丽跨越。积极用好现代技术,引进环境智能监测、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系统和气调保鲜库技术,运用黏虫板、防蚊灯等物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进葡萄种植智慧化升级,建成水杂果气调保鲜库3个,现代化葡萄智慧调温大棚10个,通过湿度监测、恒温科管,采取一枝一串、多留枝叶等技术,使新引进的金手指、巨玫瑰、巨峰等葡萄实现一年定型、两年挂果、三年丰产的目标。在提升果品质效方面下功夫,依托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和“人才驿站”“帮扶点”,在田间地头、产业基地、葡萄架下、农户院落,采取季节性、点单式、精准化、针对性培训,将培训从“理论灌输”转向“实操解难”,将室内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实现了从“凭经验”到“讲刻度”的转变,水果品质与亩均产量实现双提升。葡萄糖度提升15%,贮藏损耗率降低30%,新品种亩均收益增加2000元。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当地立足资源禀赋,深度挖掘该村土壤湿润、光照充足、山地小气候资源潜能,科学确定以葡萄为主和樱桃、仙桃为辅的水杂果产业定位,通过引进优质种苗、建立育苗基地、进行嫁接改良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红灯大樱桃、阳光玫瑰葡萄、沙红京白桃等产业,促进全村水杂果产业转型升级打出品牌。目前,全村发展葡萄800亩、樱桃600亩、仙桃400亩。壮大产业集群,通过盘活撂荒地、升级产业大棚等闲置资源,采取入股联营、土地流转、租赁经营、劳务承包、代管服务“五型联结”模式,建成了集种植示范、育种基地、科技支撑、“生产—储存—销售”于一体的水杂果全产业链现代农业园区,打响了“黑沟河葡萄”品牌,链接带动130户群众年户均增收2.5万元。拓展丰富业态,依托独特区位、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葡萄采摘、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吸引亲子家庭参与采摘体验、感受原乡风情,实现了“种植+采摘+旅游”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全链条发展,近年来累计吸引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00多万元。

  社民联动增收致富。当地通过集体经济引领,依托葡萄产业园和绿怡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全村发展水杂果1800多亩,水杂果综合产值达2600万元;示范带动王塬、北坪等村400多户农户种植水杂果1100多亩,年户均增收4000多元。充分用好叶军海等乡土人才,增强种植大户、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等链接带动能力,通过产业片区联动、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大户互动、零散农户协动等形式,齐心攻克技术、销售难题,抱团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提质增效,形成“一户带一片、一片富一方”的产业格局。通过联动营销增收,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运营机制,采取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技术入股、产品抽检等方式,确保果品粒粒饱满、串串达标,与东凤酒庄、安森曼酒庄等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协议,与商州区团结路市场、丹凤县水果超市建立稳定产销合作关系,将散户深度嵌入产业链群,实现了“大户盈利、小户增收”共赢目标。

  必须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特色是产业发展的命脉。乡村发展必须立足本土资源禀赋、找准特色坐标、深耕优势领域,才能以精准定位、错位竞争实现持续增收。黑沟河村紧扣光照水土的自然优势、传统种植的人文积淀,深挖不可复制的资源潜能,发展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让“水杂果”产业成了黑沟河村全面振兴的坚实支撑。

  必须传承宝贵生产经验。土智慧是农业发展的法宝,老技艺是产业传承的命脉。乡村产业发展必须尊重传统积淀、激活本土经验、融合现代技术,才能以低成本适配性实现高效发展。黑沟河村珍视群众世代积累的种植科管心得,将其作为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在引入现代农业科技时注重与传统经验的嫁接提升,让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同频共振,既降低了推广成本,又增强了技术适配性,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注入了生命源泉。

  必须用好留住乡土人才。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活水之源,乡土人才更是带着泥土芬芳的“金种子”。只有让本土能工巧匠和返乡创业能手扎根乡土、筑梦田野,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活力。黑沟河村健全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以人才驿站、孵化中心筑牢阵地,以“点单服务”、荣誉激励彰显价值,以政策扶持、纾困解难温暖人心,让乡土人才“聚起来、强起来、留下来、干起来”,使乡土人才成为扎根农村、发展产业、振兴乡村的主力军。

  必须大户带动互利共赢。能人是产业发展的引擎,联结是互利共赢的关键。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培育领头力量、构建利益纽带、形成联动格局,才能以点带面激活全域发展动能。黑沟河村构建“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依托能人培育产业大户与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其发挥技术、资源、市场等优势辐射带动小户,在“大户带小户、小户连成片”的良性互动中,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推动乡村产业从分散经营走向抱团发展,实现了规模效益与稳定增收的互促双赢。

  • 相关阅读
  • 丹凤创新“远程教育+”赋能基层治理

      本报讯 (通讯员 柯 凯)屏幕那头是先进的理念与技术,屏幕这头是扎根乡土的实践与创新。丹凤县用一根根网线、一个个远教站点,将“云端课堂”转化为服务基层、治理乡村的“实践引擎”。近年来,丹凤县以远程教育为重要抓...

    时间:09-10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