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前院长、中国宝玉石协会前副会长吴国忠:
越亮越耐久的夜明珠价越高
古人所谓的夜明珠究竟是什么,到现在我们还无从知道。就像和氏璧究竟长啥样,我们也并不清楚。我们现在所说的夜明珠,其实是老百姓的一种称呼,并非科学严谨的命名。在我看来,只要是夜里能发光,发光的时间持续较长的圆球,都可以叫做夜明珠,没必要去追究是不是跟古书里记载的宝贝一样的。
夜明珠有人造的,也有天然的。像人造的铝酸锶,属于发光材料,多用于遥控器、路标上,如果将它做成球状,也可以称为人造夜明珠。天然的夜明珠则包括像萤石夜明珠、钻石夜明珠、大理石夜明珠等,种类也很多,其之所以能发光,要么是含了某种稀土元素,要么是内部构造发生了变异,导致外部一旦给了能量,内部的电子在黑暗中就能发生移动,移动的速度比较慢,从高处下到低处时间较长,那么就能持续发光了。
专家支招:如何判断夜明珠的价值
由于天然的发光材料不少,所以在判断夜明珠的价值上——
首先就要看究竟是什么材料的。如果是钻石的,那它本身就很珍稀,加上能发光,就更贵重了。我们鉴定过一颗六方金刚石夜明珠(国际学名为郎斯代尔),重为43.03克拉,貌似平常,但拿到暗室里,立刻发出黄绿色的美丽磷光。这样的东西自然是很宝贵的。
其次,如果是萤石之类的夜明珠,那就要看发光的强度和发光持续时间的长度了,越亮越耐久的自然价值要高些。
第三,夜明珠的大小也是一个价值判断标准,如果个头又大,同时整个球体没有裂缝,那也是非常稀有的。我在美国就看到过直径为一米的萤石夜明珠,在国内也鉴定过直径为一米多的夜明珠,当时我们给出的估价是几千万,后来外界盛传的竟然是二十多亿,这个价不知是怎么来的,但我感觉太高了。目前整个夜明珠市场,价格普遍虚高,有价无市。而且由于夜明珠材质本身差别大,这样统而称之的确会给市场造成一些混乱。所以作为买家,一定要看准了,真正喜欢了再出手,这样才不会后悔。
在挑选夜明珠时——
买家要区分基本材质是人造的还是天然的,还要看有没有涂荧光粉。这个既可以用红外线光谱来检测,也可以放大了看,涂了荧光粉的,表面会有颗粒状。
另外,手摸也是一个辨别真假的途径——因为荧光粉是掺在胶里面的,会导致散热比较慢,如果摸起来比较热,那很可能就是造假了,天然的夜明珠应该是冰凉的。
反方
知名宝玉石学者王春云博士:
发磷光的萤石不配叫“夜明珠”
安徽的“夜明珠”消息一出来,我就在网上进行了批驳。首先,它也就是个萤石球;其次,即便它在暗处能发光,也不配叫“夜明珠”。古人视为珍宝的夜明珠,据我研究,是能够进行强反射强色散的超级钻石,和萤石根本不搭界。而我的研究成果从2004年公布到现在已有八年时间,学术界居然一直熟视无睹,既不进行学术质疑也不进行学术传播和科学普及,以致社会上很多人继续堂而皇之地将磷光萤石人工磨成的大石球冠以“夜明珠”之名高价推销,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为什么我会去研究“夜明珠”?起因在于上世纪70年代广东省地矿局工程师在矿洞里发现萤石能发出幽幽的绿色磷光,接着是上世纪80年代,一些科普作家将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李约瑟博士论述古代中国的神奇国宝夜明珠可能为发磷光的萤石的说法拿来用了。然后就有不少商业鉴定机构开始出具鉴定证书,证书的品名一栏里用括号羞答答地加个“俗称夜明珠”的字样,这就是所谓的“夜明珠”鉴定证书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所谓的“夜明珠”开始泛滥,个体一个比一个大,价格也随之不断攀升,像吹气球一样,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到几千万,乃至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这让我产生了深深的疑问,想从学术上弄懂夜明珠这一中国古代自然历史文化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