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文献检索时,我发现西方汉学家虽然发表了有关中国古代夜明珠的论述,但他们本人,如沙畹、赫斯、伯希和、里德尔、李约瑟等,基本没有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1913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孔兹曾做了一个实验,他发现他太太的钻石首饰在晚上偶尔发出磷光,知道这是钻石经过白天暴晒、受到紫外线照射的结果,于是推论中国古代的夜明珠可能为发磷光的金刚石。但是,西方汉学家在过去一百多年里关于夜明珠的论述,都没有从中国历史文化出发,他们对于汉字“珠”和“夜明”的含义并不清晰,“珠”直接翻译为“珠宝jewel”了,“夜明”直接翻译为“夜里发光nocturnal luminescent”了,于是中文的“夜明珠”概念,到了西文的语境里,就蜕变成了“夜晚发光的宝石”。问题是,这种理解正确吗?
什么叫做“珠”呢?或许,我们该回到孩童那里去寻找答案。当你让小童从他的玩具里挑出能被称为“珠子”的东西时,我想他是不会拿出乒乓球、皮球、排球、篮球的,而是会拿出弹珠、算盘珠、宝塔珠等作为答案。这说明,“珠子”的生活概念是直径通常小于4厘米的、圆形的小球或近似圆形的多面体,这也是中文“珠”字的词源本义。所以西方汉学家在语义未明的情形下对夜明珠所做出的猜测,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同时我发现在中国四千年多年文明史中,出现的夜明珠记载不超过120颗,也就是说平均一个世纪(100年)不到3颗。假如夜明珠是萤石人工磨制出来的大石球,那第一次琢磨,肯定留下很多边角料;而边角料还可以第二次磨制石球,磨后第二次出现边角料;如此继续,可以无限制地磨制直径越来越小的石球。而古人的夜明珠却十分稀少,所以一定是天然的珠形。
另外,炎帝的“夜明珠”——“石璘之玉”其夜光是“浮而不灭”,隋侯之珠是“纯白夜光”,秦始皇殉葬夜明珠在陵墓中可以“以代膏烛”,这些历史记载都表明了古代的夜明珠的夜光特征是整夜有光、夜夜有光。像萤石之类矿物,需要先期吸收能量(暴晒、摩擦或者加热)然后才能发出磷光,而且发光时间无法永久持续的,因此,矿物磷光是不可能满足古人记述里的夜明珠的夜光特征的。
既然,夜明珠的夜光不可能是矿物磷光,那么符合逻辑的推论是,应该是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反光和火彩。这需要一个前提,必须得有光源照射才行。也就是说,夜明珠是在普通光源照射下能强烈反光和出现火彩的宝珠!4000年前大禹在龙门山洞穴里获赠的夜明珠闪闪发光,一定是对洞中火把光的反射;1928年孙殿英盗挖慈禧陵墓看到的夜明珠闪烁宝光,也一定是对墓中外来光源的强烈反射。自然界几百种自然矿物中,什么矿物在自然状态下反光和火彩(色散)最厉害呢?这无疑就是超级钻石了。人们挑选超过一克拉的钻石主要就是观察钻石的“火彩”,而孔子描述的鲁国国宝“璠玙之玉”,你看“远而望之,焕若也”,这不就是出火彩的感觉吗?千百年来,超级大钻的发现,都只能靠人类的偶然捡拾,一个世纪才能偶然发现3颗!即使在近代采矿业发展起来以后,中国在过去一百年中所发现的重量超过一百克拉的钻石也不过四颗,因此大钻的发现对古人来说更是可遇不可求了。
而在我2004年发表三篇关于夜明珠的学术论文后8年,人们竟然仍然把发磷光的萤石称为“夜明珠”,这简直是对夜明珠科学的亵渎。萤石不过就是一种工业熔剂,几块钱一公斤而已,即使是会发磷光的萤石,一样不值啥钱。
中国宝玉石协会原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