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国彬:
萤石夜明珠在宝石学中没席位
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文化方面
夜明珠热潮,似乎每过几年就会涌动一次。像1996年是一波,2003年到2004年是一波,2008年又有一波。实际上,也没见有几单真名实姓的交易,也不见有谁真正作为宝物来收藏。
古人为什么会觉得夜明珠那么珍奇?主要是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对很多现象无法解释,看到夜里会发光的石头自然觉得这是天赐宝物。当代科学已经弄明白了,夜明珠不过就是一些含了某些稀土元素的矿物在黑暗中所发出的磷光,像钻石、水晶等矿物也有发磷光的,但最多见的是萤石。其实在传统的宝石家族中,萤石夜明珠基本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宝石有几个衡量标准:一是稀有,二是硬度高,三是折射率高。以这三方面衡量,萤石夜明珠都很难达标:首先它是一种很常见的矿物,自然界中储藏量丰富;其次,萤石的硬度只有4,而通常珠宝的硬度一般都要6~7以上;另外,萤石的折射率也低,因此在国外的宝石矿物学之类的书里面,找不到相关的论述章节,可见他们对于矿物中磷光现象并不看重,即便对夜明珠推崇的我国,在国内的宝石矿物学类书籍里,通常也只是在矿物的发光特性中顺带提及一下。
还有,现在动不动宣称一个萤石夜明珠直径多少米、重达多少吨,对此本人也持怀疑态度:一方面,在命名上,这么巨大的物件还能叫珠吗?我们常说的珠意指珍珠、水珠、泪珠等那样小巧玲珑的物体,这么大的球体也冠以珠之名,实在不符汉文字习惯;另一方面,萤石的硬度是很低的,这么大的体积,开采运输都是非常困难的,很容易就会出现破损。倒是人造的夜明珠还更“结实”些,譬如北京很早就有一家专门生产人造夜光宝石的公司,本世纪初,该公司生产的最大的单块原石重量可达六七公斤,有体色各异的绿色、青色、白色、红色和紫色夜光玉。不用说,其中有些产品一到了少数不良商家手里,就成了高价的“天然品”。市面上流通的恐怕为数不少就是这种人造的。其实这个鉴定起来也不难,只是即便鉴定为天然萤石夜明珠也没太大意思,因为这个东西本身就不是太珍贵。不过,如果是钻石夜明珠,那与萤石夜明珠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它本身就很珍稀,再加上具有磷光效应,价值上肯定是锦上添花。譬如慈禧去世后口中所含的那颗,很多人就猜测是钻石的,如果能找到能证实,那无疑价值连城。
当然,如果将萤石夜明珠作为观赏品放在家里,也未尝不可,因为毕竟还有个文化涵义。东方人的审美欣赏角度跟西方人是有差异的,西方人喜欢的是完美晶形的各种矿物晶体,各个地质时代动植物化石及陨石等东西。而对中国人热衷的田黄石、砚石、雨花石等则不以为然。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有悠长的文化渊源,我们崇尚的则是远古某个东西以前是皇帝把玩过或为皇家专用,某个东西又是某本古书里记载过的。所以,对萤石夜明珠的高推大概更在于它的文化涵义方面。(大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