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为继!”有投资者毫不留情地评价了这个管理着2万多亿资产的公募基金行业。
这个曾经在大牛市汇集了中国千千万万投资者财富翻番梦想的行业,这些年来,承载得更多的确是质疑与批判。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在持有人高调的奋力呐喊与低调的悄悄离场之间,一场可能打破现有生存法则的费率变革正在酝酿,却也正当其时。
方案或很快问世
有关基金“旱涝保收”的争议从未停止,而关于管理费该怎么收的探讨也一直在继续。就在今年,行业内传出有公司正在研发基金浮动费率的相关产品方案,剑指一成不变的基金管理费。
然而,就在市场热议与关注的同时,媒体传出证监会就基金费率改革专门组织行业调研的声音,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及时到来。
“有包括上海和北京的不止一两家公司之前就报过浮动管理费基金的创新产品方案,但是证监会一直未显示受理情况,现在分析行业组织调研形成更加统一的意见可能正是搁置的原因。”北京一家已经上报过方案的基金公司市场总监告诉记者。
此后记者了解,目前刚刚成立的基金业协会正代表监管部门牵头此次费率改革,7月上旬及此前曾不止一次召集北、上、深的基金公司集中讨论调研,目前方案或以初步形成。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初步方案肯定有了,但是第几稿还真的很难说。”
按照程序,一般证监会和协会组织调研后,会先形成一份征求意见稿,经过多次修改后最终成文下发给行业各家公司征求意见。
“进程的快慢更要看调研的结果和具体内容,最终会涉及的方面是否全部包括管理费、托管费和交易费用也很难说,或许涵盖的内容也会更多。”据他透露,征求意见到最终推出的过程可能还尚需几月,但也不排除很快推出的可能。
其实,就在今年,发起式基金的迅速问世已经是个先例,而今天正好是国内首只上报、首只获批的发起式基金天弘债券发起式基金首发的日子。据推算,从发起式基金业内征求意见到原有规则的修改,再到产品的申报到发行,期间过程不过半年。
而不容置疑的是,在行业酝酿改革的同时,基金公司的创新脚步总是走在了前面。据了解,目前国内超过半数的基金公司其实在内部都已经研发过不止一种有关浮动管理费的产品方案。
“其实产品跟以前没有本质区别,关键是浮动费率产品的业绩基准怎么设置、上下浮动的范围多少,所以公司都会根据自己的成本核算,设计了几套方案备用。”一位银行系基金公司战略发展部人士透露,很有可能最终行业的意见出台后,各家公司要重新设计方案。
重拾的“美好”
每逢市场不佳时,关于基金公司“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把亏钱”却照收管理费的争论就一浪高过一浪。然而,浮动管理费这类在投资者看着异常美好的大胆尝试其实早有雏形。
据了解,此前包括大成、博时和海富通在内的几家公司都在产品上或多或少地见到了浮动管理费的影子。
2005年,作为创新封闭式基金发行的大成优选引入了业绩报酬和风险准备金两项特殊条款。即当基金净值增长率超过基准可提取业绩报;同时基金管理人每月从已提取的上一月基金管理费中计提10%作为业绩风险准备金,用于在净值增长率低于业绩比较基准增长率超过5%时弥补持有人损失。
而博时价值增长、博时价值增长二号和海富通收益增长3只基金都曾规定低于业绩基准停收管理费。
时过境迁,而关于基金管理费率的讨论如今迎来了监管机构全面改革的正面回应。中国基金业协会会长孙杰日前更是表示,公募基金收取管理费机制是基金行业初创时参照国际经验形成的,目前正认真考虑投资者诉求,进行一系列探索和试验,推动符合国情的市场化收费机制,努力降低市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