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更有忧虑者认为,浮动管理费收费方式复杂,投资者在熊市时的感觉良好可能只是看上去很美,如果真的对称浮动可能长期以来让投资者支付的成本更高。
富达国际亚洲区个人投资业务总监李锦荣建议:“一方面可能会增加客户的成本,需要设置一个上限进行管理费“封顶”,让投资者在选择这类基金时做到成本可控。另外,在国外也确实存在过基金管理人为了博取更高的管理费收入而采取频繁换手的激进投资策略,因此这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此,代宏坤建议,可以通过部分基金公司的实践来检验这一模式的效果,但不建议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把是否采纳“浮动费率”的决策权交给基金公司。同时,要加强对采取此类费率模式基金的监管。对基金公司制定的业绩基准、业绩测算时间长度、信息披露透明度等方面加强监管。
与渠道博弈在所难免
此次基金费率的改革除了管理费的浮动外,托管费和交易佣金两大费用也早已被监管机构列入改革的焦点。然而不可避免的是,这两块费用分别针对的将是强大的银行和多年的“好友”券商。
“如果真的全部大改大降,首先过不去的可能就是银行这道坎。”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助理私底下透露。
根据现有情况,普通股票型基金托管费为0.2%,其他基金在0.15%左右。而根据统计,2007年至2011年度,基金行业支付的托管费用总额分别为48.6亿元,55.2亿元,52.4亿元,55.1亿元和55.1亿元,大致都在50亿元上下浮动,并没有增加和降低的趋势。
也就是说,如果托管费用降低四分之一,银行的整体托管收入就将降低12.5亿元。
但是欣喜的是,目前在行业中已经出现了首降托管费的先例。根据基金合同,包括汇添富、华安基金在内的多只短期理财型基金的托管费用已经降至万分之八,是此前的至少一半。
对此记者采访工行资产托管部副总经理肖婉如。她表示:“在现在市场大环境低迷,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弱市震荡,基金赚钱效应持续减弱的背景下,围绕客户利益至上,工行将积极支持和配合费率调整相关改革,我们在这方面也通过实际行动表明了我们的态度。”
她同时分析,国内银行的托管职责相较于国外有较大区别,国内初始费率虽然较高,但是采取的是“打包收费”,即所有费用一次性收取,后续的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均免费,这是费率结构的差异。
“其次,国内当前的托管费实际上包含了向受托人授信的费用,就是要为投资人利益做监督,要担当一定的法律责任和投资人代理人的角色,这也是国外托管机构所不具备的。”肖婉如补充道。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基金公司与银行的博弈还主要集中在销售费用即尾随佣金上,很多公司不但没有太多议价的主动权,很可能还排不上档期,更别提与其在托管费上讨价还价。
而对于交易佣金,上证资讯同样有数据统计显示,从2007年至2011年的5年间,基金支出的交易费用平均每年为146亿元,其中2007年最高达244.7亿元,最低为2011年的90.9亿元。
也正是因为长期以来的交易佣金维持在万分之八到千分之一之间,远高于部分散户的交易成本,基金的交易佣金饱受诟病。而除此之外,国内基金换手率非常高,有机构统计发现,由此带来的交易成本每年约在1%左右。
“众所周知,券商作为基金的卖方研究支持和部分渠道力量,收入来源主要为基金分仓的交易佣金。在市场本来就不好,交投活跃度降低后,券商的这部分收入本来就收到影响。如果要再做博弈,可能进程比较艰难。”有券商分析师认为。(腾讯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