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关好介绍,当时就看到大家都忙着建房,一栋栋房子建好,可几乎都没人住,都空置在那里。
到了1992年,三灶的房地产热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一块地原来政府卖出去一两万,经过层层倒手,可以卖到十几万,房价随之飙升,这一年,三灶的房价超过了2500元,而当时国人的工资普遍只有两三百块钱,一年的收入才能买到一平米房子。房价与收入比接近10比1,即便过去21年,三灶镇目前的房价也大多在7000元/平米左右,而对比珠海在岗职工2012年4041元的平均工资,房价与收入比为1.7:1,仍远不及当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波房地产热就这样汹涌而至,如滔天巨浪席卷了包括珠海三灶在内的沿海经济特区。一夜炒房致富的故事通过报纸以及人们的口口相传如同瘟疫般迅速扩散,越来越多的人被感染,也加入到炒房者的行列。
王燕说,炒一块地皮能挣十几万,一夜间就能成万元户,当时不少内地县城的校长、政府机构都眼红不已,截留教师工资或是政府资金,来三灶炒房、炒地皮,很多人没空实地查看,在规划图纸上挑一块地,第二天就把钱打入账户,然后等着地皮上涨倒手卖掉,很多人多年后才知道,自己买的那块地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时不少银行碍于政策规定,不能直接投资,还找到我,求着我从他们那贷款炒房,好从中获利”。
依靠土地的运作,在那个物资仍然十分贫乏,万元户就足以自傲的年代里,三灶镇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筹集了10亿元的启动资金。以至于后来连梁广大都自我解嘲:“西区玩的是空手道”。
烧钱建设
近乎失控的炒房热并非政府的初衷,顶多只是城镇化的一个副产品。原三灶管理区一名工作人员说,当时通过土地运作,只是为了筹集城镇化开发所需要的庞大建设资金,修大港口、大机场、把路建好,通过创造“五星级投资环境”,进而引进大项目、大企业。该名工作人员介绍,此前,政府也下过大力气去招商引资,办厂创收,很多投资者高高兴兴来了,结果一看三灶只有羊肠小道的烂土路、喝的是咸水、经常停电,都败兴而归。果不其然,在通过土地资本运作筹得启动基金并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后,三灶也受到了投资者青睐并有一波工业大发展,1993年,三灶镇年产值突破了一亿元。
为解决三灶长期交通闭塞,悬于海上,往返珠海市区都要乘船的问题,1991年2月11日,珠海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了珠海市珠海大桥建设有限公司,开工建设横跨磨刀门水域、全长3125米的珠海史上最长桥梁,至1993年1月建成,将珠海市区到三灶的时间从原来的大半天缩短至了一个小时。
1992年,三灶镇海澄村传来一声惊天动地的轰鸣,1300万吨石头组成的炮台山定向爆破成功,拉开了珠海机场建设工作的序幕。同样是在这一年,珠海还上马修建了贯穿市区与西部地区的珠海大道。
这在当时是一条震惊世人的超级大道,双向8车道建设,并且在征地时预留了至少16个车道,路宽160米至200米,且不含中间的绿化带和非机动车道。梁广大事后向南都记者回忆说,修建珠海大道时,西区尚未发展起来,人烟稀少,许多人持反对意见,但现在来看,珠海大道车流如织,已经满负荷运转,“如果当初退缩了,小里小气,不超前,推倒重来的代价就大了,时机失去了,以后也难有机会了”。
三灶通过土地运作等方式筹集的资金也有不少投入到了当时还是渔村的南水镇(现为高栏港区),建设大港口项目。钟华生说,高栏港地理条件优越,又是天然的深水良港,发展潜力巨大,但交通不便,高栏港与陆地不相连,一直发展不起来,珠海早就想在高栏港建连接陆地的连岛大堤,还设立了建港指挥部,可两年了因为没钱启动不了,梁广大就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了他,“这个堤原计划投资1.2亿,工期一年半,最终我们只用了6900万元,9个月就全部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