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因素仅仅是导火索而已。”中华粮网信息研发总监柴宁表示,天气因素的真正影响要到最后用产量来验证。毕竟,农产品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当时看到的灾害,到最后也许并不会那么严重。
类似例子在期货市场上屡见不鲜。2008年初,百年一遇的大雪灾导致市场传言我国南方五省油菜主产区将减产20%,使得包括菜油、豆油、棕榈油及大豆等油脂油料品种期价狂飙,达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然而,这种对天气的炒作往往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分的天气炒作过后随之而来的是理性的回归,2008年的那场大雪过后,使菜油期价从15000元/吨的历史最高价猛跌到6000元/吨。
“同样的事情在2012年也有发生。”华联期货总经理助理兼研究所所长韩锦介绍,去年7月,正当北美大豆处于开花结荚的关键时期,一场50年不遇的大旱席卷美国主要大豆种植区域。导致大豆、豆粕、豆油及菜籽、菜油等其它油脂油料期货价格大涨。最后在美国农业部发布月度供需报告,预测当年美国大豆将减产30%的蛊惑下,美国大豆上涨到近1800美分/蒲式耳的历史高位。国内豆粕9月合约更是创出4700元/吨的历史最新纪录。但到9月初,当旱情明了、灾害程度不如预期直至美国农业部报告预测当年美国大豆可能只会减产不到10%的消息影响下,期价一泻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