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时代对本国文化经典的保护与传承,不单在中国,在世界各国均开始受到重视。韩国从1962年即开始主持进行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面临新媒体时代,韩国从2010年起开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字资料、音源资料、相片资料和影像资料的全面数字化,抓紧对即将遗失的文化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并从国民文化享受权的角度,谋求多样化的新媒体方案,对外公开分享现有资料。日本的文化遗产保护经历了跨越百年的系统工程,拥有完善的法律与制度保护。面对新媒体时代,日本将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作为国家文化建设以及树立日本国际形象的策略之一。“数字源氏物语图”项目成为日本的“数字文化大使” ,成功地树立了日本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国际形象。
总体来说,从国家新时期文化形象的战略高度来看,以中国戏曲艺术为代表的国粹文化经典正站在一个危机与转机并存的“临界点” :如何把握新媒体在未来大众传播、对外交流上的重要影响力,以此为契机,对戏曲艺术等国粹文化经典进行系统性的数字化抢救、整理、翻译、保存;并发挥新媒体资料整合、互动传播的特性,打造戏曲艺术的新媒体形象,使国粹文化经典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新的传承与发展。今天的一小步,将成为影响中国戏曲艺术未来数十年发展的关键性的一大步。
戏曲文化艺术研究面临的问题很多,核心问题就是:传承、传播和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经院式的案头戏曲文学、戏曲史论研究方法,跳脱微观的戏曲研究,立足互联网技术和观念,以全新的、宏观的文化生态视角切入,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炽热的感情尝试运用数字化技术有效探索保留、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戏曲艺术。
笔者认为,应尽快建立中国戏曲艺术音视频门户网站(及智能终端应用软件) ,以新媒体手段为依托,搭建系统保存、整理、翻译戏曲艺术资料的数字化平台;发挥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对国粹文化经典进行多维度、立体化、互动性的内容创作与展示;集成传播、研究、教育、审美等多种功能,树立中国国粹文化经典的新媒体形象,展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中国国际传播形象。在全球数字化、大资料、大数据的背景下,打破常规思路和研究方式,立足宏观,运用新技术、新架构来寻求中国戏曲艺术的当代生存与传播研究的突破。
总之,网站将以“国际影像丝绸之路”作为整体建设概念,将一般的资料整理汇总上升为对国家文化经典的新媒体展示,从理念上真正体现“走出去” ,与国际接轨。这样的建设思路,也是受到美国南加州大学知名教授玛莎·金德“迷宫”项目的启发,进行数字影像资料的重组叙事。最终实现的是,以一种综合的、系统的、生态的文化视角去重新审视,运用数字化技术探索传承、传播和发展戏曲艺术的有效方式,可以为中央决策部门提供全面的、学理的研究数据,为党和国家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决策的理论思路和科学依据,为后世研究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基础数据,为戏曲培育尽可能多的新的年轻受众,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推动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
(袁慧琴 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