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理论研究

地市党报增强融合效应的着力点

地市党报增强融合效应的着力点

2015-07-17 15:42:14

来源:中国记者

  潘光耀 潘世鹏

  提要:加快推动报网融合是新传播条件下地市党报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为此,必须构建可持续发展平台;切实打造有灵魂的融合新闻品牌;注重拓展经营传播渠道;加快创建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以增强报网融合效应,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关键词:媒体融合 地市党报  融合效应

  新媒体迅猛发展,既给纸媒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也给报网融合创造了历史机遇和广阔空间。地市党报(下称地市报)处于新闻战线最前沿,受众相对集中,与群众联系紧密,报网融合成功与否事关舆论引导大局。当下地市报融合发展方兴未艾。回眸近年来地市报融合效应,探索新传播背景下报网融合规律,对于选准融合发展着力点,强化主流媒体权威性、主导权和公信力,巩固党的前沿宣传阵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纸媒与新媒的内在统一,着力构建能够永久支撑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平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启示我们,实践与认识是相辅相成的,认知认同是基础,付诸实践是关键。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观念和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报网融合的步伐和成效。应该说,新传播快速发展,是时代的进步,是媒体进化的标识。新媒体具有新颖、微播、多向、快速、海量等特点,悄然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已是或将成为舆论阵地的霸主,并不意味着地市报已是凛冽苦寒时。客观的看,目前新传播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完善,克隆剽窃严重,信息失范,良莠混杂,不具权威性。相反,党报有独特的办报资源,有长期积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有素质较高的读者群,广大受众要获取可读可信可用的信息,必然会关注主流声音。试想,在新传播众说纷纭的语境下,如果没有正面引导,如果少了主流声音,社会岂能团结稳定?况且强调融合发展,旨在相互借势,固强补弱,相得益彰。即便未来纸媒本体被新技术新材料所替代,党报这一闪烁着文明之光的文化形态也不应消亡。因此,地市报应客观现实看问题,面对网络信息化,秉持高度的新闻自信,不应囿于新传播的一时火热而懈怠报网融合的创变与演进,主观延误了占领信息高地的进程。遵循新媒体发展规律,开辟阵地比固守阵地更重要,加快推动报网融合,地市报应尽快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平台。联系各地市报网融合的实际,当前完善平台建设应着重抓好两项工作。一是新媒技术自主研控。纵观媒体发展史,纸媒融入新技术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创建报网融合平台,建立移动互联新闻门户,必须以先进的网络技术为支撑。但创立新媒门户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而应着眼发展后劲。近年来各地纷纷利用社会现有技术借力推进平台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技术的短板。但也要看到,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现有技术有的还不够成熟,重要技术系统和门户(如共享技术平台、APP客户端等)如若没有掌控权,不仅成本受制于人,而且信息安全也没有保障。立足长远,地市报应在本级党委政府的主导和大力扶持下,建立新媒研发团队,紧盯网络技术前沿,强化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有序加强平台和大数据建设,始终掌握新媒技术的主控权。同时争取政务微博微信和舆情监测系统并入地市报创办的新闻网,依托民生工程建设覆盖小区和村居的多功能综合服务阅报亭,强化平台功能和末端效应。二是纸媒创变革故鼎新。载体是平台的有机组成。打开边界构建共享平台,是报网融合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融合格局下,纸媒是融合家族的核心成员而不是宾客。首先应打通传统纸媒发稿系统与新媒之间的互通联系,实现平台对等、资源信息共享。多年来,多数地市报主打业态通常是“两报一刊”(即机关报、市民报、参考新闻),有的还拓办了县区新闻。面对新传播,这种多载体纸媒形态已难以远行,理当顺应报网融合需要,在表现形式上对党报形态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然而不少地方不甘将多年形成的纸媒优势资源分配于新媒体,患得患失,专注单向平面传播,致使报网融合步履艰难。党报的政治性与群众性本是有机的统一体。迫在眉睫是应立足全媒层面对纸媒准确定位,打破旧格局,整合升级版,融党报、市民报于一体,以形式“宽众化”构建党报新格局,为平台一体化运营创造条件。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