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六日
这封信中提到的鲁迅先生手迹影印本应当是文物出版社在1964年12月出版的《鲁迅手稿》一书,该书影印了《朝花夕拾》和《故事新编》两本文集的手稿。许广平赠送此书也是表达对李霁野捐献所保存的鲁迅书信的感谢。
二、曹靖华的集外书信
1.曹靖华1935年10月18日致徐懋庸的信
鲁迅在1935年10月22日致徐懋庸的信中说:“靖华寄来一笺,今附上。”鲁迅这封信中提到的曹靖华致徐懋庸的信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徐懋庸所翻译的一位俄国作家的情况的,全文如下:
懋庸先生:
承赠着译,谢谢。关于这部书,作者曾有这样的话:“我很爱伊特勒共和国,不过批评家对它很冷淡,都没有估量到它的价值。”这是在问他爱他那一部作品时的回答。我想它在中国一定能得到不少的读者。我也是爱读拉氏的一人。
敬请着安
K.H。上
十,十八
K.H。是曹靖华俄文名字的缩写,鲁迅也在10月22日致曹靖华的信中特地告诉曹靖华:
“十八日信收到,致徐先生笺已转寄。”需要指出的是,曹靖华致徐懋庸的这封信也是鲁迅在1935年10月22日致徐懋庸书信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作为鲁迅这封书信的附件收入《鲁迅全集》之中。
2.曹靖华1939年3月22日致许广平信
x x(景宋)兄:
久未通讯,近况如何?××[海婴]如何?生活如何?殊念。弟半年来生活有很多变动。去年暑假赴武汉一游,友人即留弟在武汉,奈当时好多旧友在校,不愿中途离开。十月初回校后,一切均好。不料在十一月×部即派人长法商,×翁离职,弟及大批教授被解聘(因所谓思想问题),近见逮捕优秀学生三人,弟旧历十二月廿三日离校,携眷来此。现将家眷送至渝西三百里之白沙,与×及××数家合住共食,一切均好。弟单人来此,工作不久可决定,容后再奉问。
祝安
靖华
三月廿二日
通讯处为重庆生活书店转,用弟出书名,不然他们不知道。怕退回。
这封信原载1939年4月12日出版的《鲁迅风》第13期,但是没有被收入《曹靖华译着文集》的书信卷。因为当时的《鲁迅风》杂志是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下出版的,所以在发表该信时对信的内容作了一些处理,用××来分别代替一些人的名字。不过,从《曹靖华年谱》中可以看到曹靖华在这封信中没有明确说明的内容:
(1938年暑假赴武汉详情) 这年西北联大由西安迁到汉中。一天,曹靖华得到电报,星夜赶赴武汉,见到了周恩来。周说,国共需要翻译人员,你是北伐战争时期的老翻译人员,大家希望你来,你就到武汉来吧。
(1938年11月被解聘的详情)10月初,回到汉中安排工作。伪教育次长以在学生中“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的马克思主义”解聘。
(1939年到重庆工作的详情)春天,离开西北联合大学,到重庆。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周恩来。周安排曹到中苏文化协会工作。
春夏,将家眷送到渝西南300里之白沙;与李何林、台静农两家合住共食。
3.曹靖华1946年9月18日致许广平信
景兄:
潘德枫先生为中苏文协老同事,忠实可靠,奋力前进。拟将豫才先生事迹,写为短篇故事。在苏联有左琴科等所写之列宁故事,颇为读者所称道。在中国可为创举。现潘先生奋勇尝试,已成数篇,特为介绍,望兄费神赐教。
再叙,祝安!
弟 丹
九,十八
曹靖华的这封信中还附录了准备写《鲁迅的故事》一书的同事潘德枫写给许广平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