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1995年的长篇小说《又来了,爱情》可说是莱辛的怀疑深入骨髓之作。小说题目中的“爱情”一词不用大写,而是小写就是明证。整个小说不仅在叙事手法上由先锋复归写实,其思想内核也由新锐渐趋传统。小说主角萨拉是一位年逾六旬的女剧作家,年轻的导演和演员都被她的内在魅力所吸引,向她示好。然而萨拉清醒地意识到年龄的巨大鸿沟,竭力在突如其来的爱情风暴中保持克制。在小说里,莱辛不认为悬殊的爱情近乎荒唐,却也没有让萨拉勇往直前,她以细致入微的笔调刻画出了一个老人渴望爱情而不可得的痛苦心情———莱辛的怀疑使得爱情这个恒久的主题焕发出非同一般的光辉,那是因痛苦而圣洁的光辉。
富有实验性的中短篇
在近60年的文学创作中,莱辛的笔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殖民主义、种族问题、女性主义、战争、青年暴力、社会福利、医疗教育、精神疾患、宗教、科学幻想等等。在当代,大多数作家更愿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写作,像莱辛这样在各方面都有无尽热情的作家十分罕见。瑞典学院以“史诗”二字评价莱辛的创作,十分准确。在现实中,莱辛也具有令人惊叹的生活热情。
当然,真正让人着迷的还是莱辛的文学才华,尤其是她在描绘人类内心生活时所体现出来的想像力。这种想像力不同于马尔克斯式的狂放,也不同于卡尔维诺式的精巧,它是一种洞察人心的能力,在我所见的作家中,几乎没有人能像莱辛这样做到完美。如果说莱辛的长篇小说继承的是司汤达、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传统,那么她的中短篇小说则更富实验性。我认为,她的中短篇小说的成就不亚于海明威和博尔赫斯。
在她的中短篇小说里,作家的怀疑气质与入世热情被想像力熔铸在一起,像夜海冰山一般凌厉。《海底隧洞》就是其中极见功力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个11岁的英国小男孩尝试独自潜水穿越一个海底隧洞的故事。在不到9000字的篇幅里,莱辛不动声色地将读者带入深海,也带入童年最恐惧的死亡阴影中。
我觉得,将莱辛洞察人心的想像力称为“摄心术”都不过分,事实上,《金色笔记》出版后,不少精神病院的患者给她写信请教问题,可见莱辛的非凡能力。在《喷泉中的宝物》里,莱辛还展现出想像力的另一面,那就是豪放。小说中人物命运之多变、故事发展之曲折,几乎完全是一部长篇小说的浓缩。换成其他作家,恐怕是舍不得如此好的故事只写成一个两万余字的短篇,而莱辛则毫不吝惜,慷慨挥洒自己的才情。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现实题材已无法承载莱辛汪洋恣肆的想像力,于是她转向科幻小说创作。
我相信,莱辛的长寿健康与她的豪迈性格大有关系。要知道,她可是著名交友网站Myspace上最年长的个人网页版主,一个勇于且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人。
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另两位候选人,意大利著名作家安伯托·艾柯和加拿大著名作家玛格丽特·艾特伍德都在第一时间表示了祝贺。艾柯说这是莱辛应该得到的,他为此非常高兴。艾特伍德则表示这是瑞典学院做出的“伟大的决定”。的确,虽然这个决定晚了30年,但仍是一个伟大的决定。
莱辛的“怀疑”气质
瑞典学院在获奖评语中称莱辛“用怀疑、热情、想像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她的史诗性的女性经历。”我觉得用词极为精辟,尤其是“怀疑”二字。
复杂的人生经历塑造了莱辛的“怀疑”气质。莱辛本姓泰勒,1919年出生于波斯(今伊朗)一个英国人家庭。6岁时随父母迁居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父亲经营农场一无所获,母亲独断专行,家庭生活难以忍受。14岁时因为眼疾辍学,自此没有再进教室,靠大量阅读丰富成型。15岁步入社会,做过保姆、接线生、抄写员。20岁结婚,育有一对儿女。四年后离婚,26岁再嫁,育有一子。四年后婚姻再度破裂,留给她的就是莱辛这个德国姓氏。这一年,莱辛带着小儿子回到英国,次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野草在歌唱》,在英国引起强烈反响,从此踏上作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