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个观念,21世纪生殖生物学面临两大革命:一是加强了基础研究,引进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二是加强雄性研究,发展男性避孕药。1995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由Mellon,WHO,Rockfeller等基金会一起组织会议部署研究重点。1999年,NIH总部儿童健康与人类发育研究所(NICHD)召开“男性避孕在21世纪”会议。我个人的感觉是,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我们不能安于作一个避孕药的试验地,而更应加强基础研究,做一个避孕药的原创地。
再回来讲精子的问题,精子要到女性的生殖道去,环境和原来的就不一样了,最简单的就是HP值不同了,所以精子在过去的时候要给它装备,使它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所以我认为,精子在附睾里挺好,因为它与DNA无关,精子好好的,但就是不会动了,不会有副作用,所以我觉得很好,也符合我前面说的,比较单一,只要精子成熟就行。我们做一个电泳,它的系统比较小,看图上只有十多个点,不像肝脏有一两千个蛋白质,所以我选了它,而且当时这么多的蛋白质已经基因克隆化的只有15个,所以我觉得它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我可以与别人齐头并进,甚至可以超越。总的来说我选择的原因是它没有附反应、没有激素,我这个附睾理论与DNA没关系。希望我们在研究附睾的时候,能找到一组基因是管运动的。因为即便精子运动,也有很多基因在管。精子和卵子结合时,好像电钻一样进入卵子。如果都能搞清楚,我们就能做一个蛋白芯片。就可以人性化诊断,配药。
专家简介:
张永莲,女,中科院院士、研究员、分子生物学家,九三学社社员。1935年3月生。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82年赴英国Imperial Cancer Research Fund(I.C.R.F)分子内分泌室工作二年。 现工作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研究所。
张永莲研究员近十年来主要从事雄激素对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研究,她系统地探讨了受雄激素诱导的大鼠前列腺甾体结合蛋白(PSBP)基因在时相、空间和激素影响下的转录特性,证明了它是研究甾体激素作用原理和真核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的理想模式系统。她创造性地从反式作用因子的研究入手,在对C3(1)基因启动子(-160~+40)上顺式调控元件和细胞核中反式作用因子的相互作用研究中,不仅观察到各区的结合蛋白与基因转录活性相关的差异,而且在CAAT区和TATA区也鉴定到一些与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和雄激素调控有关的反式因子,这一研究成果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继而又在染色质结构与基因转录活性关系以及睾丸生精过程中基因表达调控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她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与英、美、荷等国同行均有协作联系,嬴得过美国Rockefellor、mellon基金会和NIH的Fogarty基金资助。200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现已招收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