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家庭医生

低频耳聋悄然侵袭白领 听不见男人说话声音

低频耳聋悄然侵袭白领 听不见男人说话声音

2014-03-03 09:09:00

来源:扬子晚报

  今天是“全国爱耳日”,记者了解到,现在一种新的“劳累病”——“低频耳聋”在工作忙碌、压力大、经常熬夜的人群中上升很快。

  它易和“感冒耳朵闷”混淆,如果不以为是耳病,不加以治疗,有可能会导致难以治疗的耳聋!

  1 一夜醒来 听不见男人的说话声

  个案:前几天,36岁的徐女士早上醒来,感觉家里很安静,以为是老公儿子出门去了,直到老公到床边,指手画脚的,才知道自己左耳听不见声音了。立刻就诊,到医院,她又纳闷了,“怎么到了医院,女医生的话反而句句都清楚了呢?”

  此时,门诊室里来了位男医生。她看着站在左侧的男医生嘴巴动了动,应该是在说些什么,可到了她的耳朵里全变成了嗡嗡声。她方才明白,她左耳的毛病,是听不清楚男人的声音。

  纯音听力测试发现,她的听力,损失在低频的地方。

  她的左耳,患的是“突发性耳聋”,特别是对低频段的声音听不清楚,是一种“低频耳聋”。症状是以听力下降、耳鸣为首发症状,部分合并眩晕、耳内堵塞、压迫感,听女声较男声要清楚一些,即“重女轻男”。

  为何会如此?

  原因是,男声相对低沉,属于低频段的声音。而女声较为尖细,频率较高,所以可以听得见。

  2 患者感音神经出了问题

  医学的标准是,只要是听力下降就叫“耳聋”。

  我们为什么会耳聋?

  人耳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内耳的蜗牛壳是听觉的主要器官。

  声音是如何传导的?

  声音信号通过耳廓的收集,经过外耳道传导,通过鼓膜的振动放大,传递给中耳。声音在中耳里的3个听小骨间碰撞,将低压的声音振动,转换成高压的声音振动,然后传进内耳。内耳的耳蜗里是分泌液,而非空气。其基底膜上布有上万个圆柱状的毛细胞,每个毛细胞上又有100-200束纤毛,它们是听力的机械感应器。

  在内耳,声波通过液体作用于这些纤毛,纤毛随声波的节奏“跳舞”,将机械振动转变成电信号,再通过听神经传到大脑中枢声音感受器,于是我们听到了声音。

  声音传导环节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出了问题,我们都可能听不到声音。

  根据病变部位,耳聋分“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等,而“重女轻男”的低频耳聋,多为“感音神经性耳聋”,以低频损失为主型。

  3 主要袭击压力大的人群

  个案:一位30多岁的外企销售女主管,最近因为一个单子,连续奋战了两个星期,其中好几个晚上是通宵熬夜。工作即将结束时,她感觉到有耳鸣症状、眩晕感觉,刚开始没有在意,有一次她偶然发现听得清女声,却听不清男声,就诊,确诊为是低频下降的感音神经性耳聋。

  个案:35岁的王先生是IT行业的精英,超负荷的工作压力,让他每天只有5-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前几天早上起来,他感觉耳朵闷闷的,还有点鼓胀感。到了单位,他发现和女同事说话时,基本和以前一样,但和男同事说话,却听不清对方说什么,总是嗡嗡的。他想可能是头天晚上没睡好的原因。可是,过了几天后,病情更加严重了,男同事的声音基本上听不见了,女同事的声音也开始变得模糊了。就医,确诊为“突发性耳聋”。

  个案:一位30多岁的女子,春节随老公回山区婆家过年,应酬多、生活作息不规律、过度疲劳,以致她一天早上起来,发现自己听不清老公的说话了。

  从个案发病的情况看,都有压力大、工作忙碌、过度疲劳、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等特点。

  临床也发现,近几年来,感音神经性耳聋在压力大、工作忙的白领人群中发病率上升很快。

  为何压力、劳累会致耳聋?

  原因是,内耳区域拥有全身血管中最细的血管,血管是神经的营养补给线。过度压力、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等,都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使内耳微循环的小动脉痉挛,内耳缺血缺氧,听神经的营养供给不足,致内耳感音部分受损,引起听力下降。

  4“随身听”成致聋元凶

  个案:一位大学生为了缓解压力,常常戴耳机听音乐。有一天他在家放音乐,发现右耳正常能听到沉闷的低吟效果,左耳却不能。就医,确诊为低频耳聋。

  个案:一位小年轻喜欢音乐,无论是骑车、乘车或走路时,都喜欢戴着耳机听音乐。工作劳累,为了放松,下班后他常约朋友去唱KTV。一周前突然出现耳朵听力下降,外源声音会产生明显的回音,并有蒙蒙的感觉。去医院检查,右耳正常,左耳对低频声音的听力下降。

  由于随身听的发明,“音乐”已变成造成听力损害的元凶。因为,“大音量”、“长时间”的音乐,会通过损害内耳的毛细胞、听神经纤维、听神经元以及造成内耳的微血管痉挛,损害我们的听力。

  多大算是“大音量”?

  一般来说,80分贝以上的声音对听力就会有损害。当旁人听到你耳机传来的音乐,或是你戴上耳机后听不到周围的声音时,就表示音量太大了。

  如果你在地铁车厢听音乐,背景噪音高达85至100分贝,要盖过背景声,随身听的音量往往高于100分贝。

  多长算是“长时间”?

  处于高噪音的环境中,如果只是短时间,劳损细胞可以复原,以85分贝计算,每天上限是8小时,超过限制,听觉细胞没有足够时间恢复,日积月累就会受损。

  5 一周之内治疗效果最佳

  个案:有位患者在突发耳聋前的一个多星期,就感觉耳朵里挺闷的,还有些胀胀的堵塞感,头不疼,但是耳朵里经常有嗡嗡的响声,就好像是风吹过一样。她以为是耳鸣,老公之前也发生过,就没放在心上,以为忍一段时间就过去了,没想到发生了“低频耳聋”。

  个案:有位患者,以前也出现过突然听力下降,同时伴有耳鸣、眩晕、恶心、呕吐等,误以为是感冒。没治,以致发生了低频耳聋。

  个案:有位患者耳鸣、眩晕了,误以为是偏头痛。以前休息几天也就好了,但这次却听力越来越下降,后来连女声也听不清了。

  耳聋根据轻重,分轻度耳聋、中度耳聋……完全没有听力的是重度、极重度耳聋。“低频耳聋”的级别,呈轻度和中度。

  症状较轻的“低频耳聋”,休息几天,症状会有所缓解,所以容易误以为自己耳朵没有病。

  再则,低频耳聋,除“重女轻男”外,还会出现耳朵的憋闷、胀满感,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有些症状与感冒等相似,会让人误以为是“感冒耳闷”等。

  低频耳聋的治疗时机很重要。

  虽然感冒带来的中耳炎会引起耳鸣等症状,但是这种耳鸣、耳聋,会伴有疼痛感,鼓膜出血等症状,而且近期有感冒病史;如果只是单纯的听力突然出现问题,如憋闷、胀满感、耳鸣等,没有中耳炎的症状,就要当心低频耳聋了。

  耳聋,一周之内是治疗的最佳时机。拖得越久,治疗效果越差,有的甚至会因此丧失听力。

  低频耳聋也和遗传基因等有关,有的患者即使治愈之后,症状还可能反复出现。

  6 劳累时不要听高分贝音乐

  如何预防?

  每个人都有压力,关键是要学会释压。治疗,也要双管齐下,药物治疗的同时,做心理疏导。

  预防,还要防噪音损伤。

  听觉具有容易适应和疲劳的特点。人处在嘈杂的强音环境中,听力会有所减退,若离开环境10~15秒后听力恢复正常,这是“听力适应”;若听力恢复需要数月或更长的时间,甚至不能完全恢复,则属于“听觉疲劳”。

  如果你听85分贝的声音,最多听8小时;声音每上升3分贝,时间限制则以倍数递减,即88分贝的时限是4小时,91分贝为2小时!

  使用随身听的安全守则为:60%60分钟,即,把音量设定在最高音量的60%,每天不超过60分钟。

  如果持续使用耳机,应该每隔半小时拿掉耳机,让耳朵适当休息一下。

  在骑车、乘车或走路时,最好不要戴着耳机听音乐。即便使用也要控制音量,每次使用不超过1小时。

  劳累时不要听高分贝音乐,避免耳朵“压力加噪音”的叠加损伤!采访专家:解放军第四五四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 薛迎春 采写:李兰陵

  • 相关阅读
  • 21道题测测你身边老人患老年痴呆症风险有多高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巴纳逊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测试老年痴呆症的新方法。据这份调查问卷的发明者迈克尔·马里克-艾哈迈迪介绍,它预测的准确性接近90%,但必须由专业医生做出最后的确诊。...

    时间:03-03
  • 爱耳从娃娃抓起 孩子抓耳挠腮当心急性中耳炎

    谈到儿童急性中耳炎,海军总医院全军耳鼻喉科研究中心的李厚恩副主任医师解释说,儿童急性中耳炎是冬、春季儿童的多发病,多见于1-6岁的儿童。儿童患急性中耳炎后常常发热,体温高达40℃以上,中耳腔的炎性分泌物甚至脓性分泌物渗出,可刺激鼓膜,造成耳朵疼痛难忍。...

    时间:03-03
  • 一劳累就听不清?小心“低频听力下降”!

    “‘低频听力下降’以前被列入突发性耳聋的一种形式,但近几年业界将其单列为一种耳病,认为需要得到公众的重视。由于“低频听力下降”只是对某一段频率的听力下降,发病时容易被病人忽视,导致错失抢救听力的黄金时间。...

    时间:03-03
  • 耳病不早治警惕7种聋:听神经瘤 中耳癌

    专家提醒,大部分耳病是可以治愈的,但人们不善早发现、早治疗,导致病情加重或疗效不佳  小伙耳朵流脓6年,居然只是吃吃消炎药,结果造成中耳炎并发脑脓肿,差点丧命;分泌性中耳炎是小儿常见的致聋原因,如发现小儿有听力下降的迹象,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影响小儿的听觉及语言发育。...

    时间:03-03
  • 罕见病摄影展在京举行:他们不需要怜悯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主任黄如方,是一名“瓷娃娃”,已成年的他身高只有1米。...

    时间:03-02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