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个体的心理结构平衡,恢复中枢的工作条件—内分泌系统均衡,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生活的重大改变状态,成为个体的首要任务。这个任务的完成和内在“应急预案”的构建,才是创伤性抑郁障碍的真正康复。
音乐治疗的动力特征,正好吻合了这个需要。认知行为疗法,以符号和语音方式,传导着重建信息,以图调动内部资源,构建新的平衡。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是有效的,然而对于很多求助者,却会遭遇到发展“瓶颈”。谘访双方都可能会出现一种无力无助感。
音乐治疗的动力效用,往往在无言之中得到发挥,令人惊喜!内在能量的整合疏导,不难想象,转移与升华在悄然进行。悲哀跟着音符化为泪雨,泪雨追随韵律带来了春风,愁容随着旋律化为笑靥,……
三、 创伤性抑郁障碍的音乐干预实施
本人众多创伤性抑郁障碍的干预实例中,丧偶暨闪婚女士阙某(化名)的抑郁障碍干预最为典型。笔者试图据此呈现音乐干预框架,而非标准程序。精神心理疾病的症状干预,可以有诊断标准,药典须知等规范可以遵循;而心理治疗所面对的的每个个体的“问题”差异、多样性,导致心理干预的非标准性,技巧性乃至艺术性;然而这个非标准性又是不失框架和理论基础的—科学性。毋宁说,音乐治疗和其他任何疗法一样,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性。
这是一位不幸的女士,36岁,大学文化;八年的夫妻恩爱婚史;两年前,在一次游乐的漂流中发生落水意外,丈夫被人从溪流中打捞起来,已经回天乏术。案主近年体检,除消化不良,轻度胃炎,消瘦,无其他疾病报告。失眠,食欲不振,长期以泪洗面;一年前理性选择某公务员再婚,半年前求助时,已经到了婚姻离异边缘状态;案主端庄貌美,敏感细腻,言语得体,面容憔悴。主诉长期持续痛苦,低落自卑;一人独处就忍不住无端哭泣,气短;头痛、失眠;自杀念头经常冒出来,称说要不是因为父母和孩子,怀疑自己不定哪天就会自杀。在半年的心理治疗中,采用了音乐干预策略,效果明显。基本过程如下:
(一)、诊断分析:经摄入性谈话,生活事件分析,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临床相主要表现为创伤后抑郁性障碍。经过催眠式自由联想分析,发现阙女士因为丈夫溺水死亡事故突发,恩爱夫妻之间太多的“未完事件”纠结于心,不能自拔;沉湎于抑郁之中,反倒带给她一丝安慰,丈夫遗物摆满房间,睹物思人悲伤带给自己一些安慰。直到友人介绍一位适龄离婚公务员,理性再结婚,希望得到感情补偿,走出悲哀。
无奈这位离异公务员,人格不足以包容丧前夫而走不出痛苦的妻子。加上保留的遗物种种,引发嫉妒。关系很快恶化……
(二)、会话治疗:经过第一次咨询,阙女士能够理解生活的波折,但是挫折带来的心理伤害,尤其是再婚的挫败感,加重了丧夫“未完事件”的投射,抑郁性障碍带来更加沉重的痛楚。笔者认为认知行为疗法难以帮助其走出痛苦。决定采取音乐疗法。求助者亦表示乐意尝试配合。
(三)、音乐子人格的测定:经过交流,对其音乐修养、偏好,文化历史背景做了了解。经过试听,以及诱导性提示,认为其对于民乐经典有良好的敏感反应。其音乐子人格属于“深沉的二胡(H)型”(见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邹光宇《民族音乐元素的情绪维度与梯度研究》p150)。决定对其采用民乐经典进行治疗。
(四)、投射、支持音乐治疗:
1、叙事联想音乐投射。场所,笔者音乐治室,躺卧零负荷电调治疗椅,室内柔和暗淡黄光。采用《童年的回忆》、《天凉好个秋》、《十送红军》纯音乐二胡曲为背景音乐,音量轻柔;做浅度催眠引导,放缓呼吸。音乐起,笔者询问,“此刻跟丈夫关联最密切的联想是什么?”答:“婚纱照……”两行清泪即刻奔涌而出,嘴唇颤抖……笔者提示阙女士,这里是安全的,请继续回溯你的生活,美好的记忆,痛苦的记忆,音乐伴随你。音乐进行到15分钟,阙女士开始嚎啕大哭。历时七十分钟,音乐淡出,笔者做唤醒式情绪导出。事后,其做了简单的陈述,音乐把她带到和外婆的时光,外婆已不在人世,委屈的她投入外婆的怀抱,淤积的情感倾泻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