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全国的复旦投毒案,居然缘起于“生活琐事”?!一时间,舆论再次哗然。那些几乎曾发生在每个宿舍的小矛盾、小分歧、小意见,真的断送了两条原本年轻而优秀的生命!“感谢室友不杀之恩”——或许不仅仅是网络上的玩笑,多少带着庆幸和反思。那么,生活琐事真有这样大的杀伤力吗?要知道,“琐事”不只在校园宿舍,也在家、在单位,在与你近距离、长时间接触的每个圈子中。我们该怎样与人相处?怎样面对自己和身边人的负面情绪?记者专访了对高学历人群心理和青少年心理皆有专门研究、中科院心理所“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团队的陈祉妍教授。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专业委员会注册督导师
核心提示:
◎有些事对某人产生了应激,可能对另一方并不算回事。
◎不会表达和疏解负面情绪,久之形成习惯性压抑状态,要么强烈不当地爆发,要么自己崩溃。
◎人际交往中,主动理解别人、接收和体察爱与关怀、合理表达愤怒,都是重要的能力。
记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生活琐事”对人的心理刺激怎么会到动杀机的地步?
陈祉妍:这在心理学上涉及到一个应激问题。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或刺激对人产生影响,如果刺激需要人做出较大努力才能有适应性反应,或这种反应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起心理、生理平衡的失调,出现紧张反应状态,这就是应激。以前的概念更多侧重于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但现在对应激的理解,更重视主客观的互动,我们认为应激也带有很大主观性。也就是说,同样生活在宿舍里,有些事对某人产生了应激,可能对另一方并不算回事。所以,同样的琐事会反反复复地发生,不断刺激着那个人,使他的不快、紧张、愤怒日积月累。
那么,人何时会出现反常的行为,或者崩溃?就要看应激与人的应对能力,哪个更强;外界的压力与人内在承受力、解决程度之间的关系了。有些人更容易把生活琐事带来的不快憋在心里,轻易不会表达和宣泄出来。而这种隐忍积累了很多负面情绪,导致的结果要么是强烈而不当的爆发,要么是自己的崩溃。
在成长期,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人们通常容易关注的是明显的创伤,或者说突然的、无法抵抗的急性应激。而生活琐事对人的影响属于慢性应激。研究发现,慢性应激对人的影响往往要大过突发的一次性的急性应激。比如,家庭对孩子的长期忽视和冷落、情绪虐待,可能比一次地震灾害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这是因为长久且不断积累的负面情绪对人的心理,尤其是性格成长伤害很大。
记者:可造成心理伤害的忽视、冷落和情绪虐待具体指哪些行为?
陈祉妍:这里的忽视一般指比较极端的情况,比如家长长期沉迷于不良嗜好,无心给予孩子基本的生活照料,丢给小孩一些钱,让比较小的孩子自己去找饭吃;衣服脏了,也没人给换洗等严重影响躯体生活的问题。也有因家长自己患有精神疾病,无力照看孩子的。伴随着躯体上的忽视,情感的忽视也必然存在。但更普遍的是没那么极端,后果也显得不太严重的忽视——比如认为小孩的想法是无意义的,不用理会他们的观点和态度,任何事必须永远按我的意愿行事——这是家长认识上的问题,对孩子不一定致病,但会导致很多孩子在情绪调节方面发展不太好。成年人中的情绪虐待,有俗称的“冷暴力”,比如夫妻间长期不理不睬。但更常见的问题可能是无效沟通带来的情感伤害——既没有表达出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又伴随着很多指责、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