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人性格的天生倾向会与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比如,爱哭的幼儿,就更容易处在一种焦躁不安的环境中。因为,他哭闹时很难安抚,父母可能会不容易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所以,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不仅是青少年的事,成年人也一样需要。
记者:在哪些情绪下,人最容易产生冲动,无法理智地控制住自己,做出极端之举?
陈祉妍:一种是攻击类的行为容易激起别人的愤怒,例如两人打架、对骂,是属于双方相互攻击。另一种是对对方自尊的伤害,例如忽视别人的存在、看不起别人。这两者也有重叠,比如辱骂、讽刺就是两者兼而有之。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互动,非常复杂,不见得完全是由眼前对方的做法决定的。人的心理很健康时,对外界的看法与现实是吻合的。患有轻度到中度的心理疾病时,他的感受会与现实有偏差,但有时自己会反思,可以调整一些偏差。偏见几乎人人都会有,但健康人是可以自我调整的。而心理问题非常严重的,很可能会坚定地认为别人就是对自己不好,无论你做什么,都会让他反感、愤怒。
记者:无论学生还是成年人,在学业、就业、婚恋等问题上总会遇到压力和各种不如意,甚至是打击,我们应该怎样平复自己的坏情绪?
陈祉妍:人需要学会表达愤怒。愤怒,在心理学上是一种适应性情绪。它在某些情况下,能给人一种改变现实的力量。健康人对愤怒的合理表达有时体现为一种期望。比如夫妇俩吵架,有时能解决问题,因为通过表达,让对方理解彼此所想所需。但是,如果过度压抑不满和愤怒,要么自己会生病,要么就是蓄积久了,爆发得过于激烈。而激烈的愤怒情绪并不利于别人接受,也不会给局面带来好转。
心理上也存在“病毒”,但如果能及时意识到,就能在好的书籍指导下完成心理自助,并得到改善。现在,国际上有一种潮流,就是把心理专业的自我调节方法变成网络程序,供大家及时完成自我疏导。当然,太严重的心理问题就需要专家的治疗了。
记者:看到您去年与人合作的文章《青少年的睡眠质量与负性生活事件、人格的关系》,睡眠会对行为有那么大影响吗?
陈祉妍:不能忽略生理状态对我们的影响。睡眠对情绪的影响是有很充分的研究证据。比如,睡眠不好,认知能力就会下降;睡眠欠缺,心情就会烦躁、低落。人在情绪不稳定,认知下降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不良行为。
记者:我们知道,主观抑郁、焦虑,与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疾病还是有较大区别的。那么当主观感觉抑郁、纠结的时候,就应该想办法调整吗?有哪些比较有效的自我调节法呢?
陈祉妍:主观上有不良感受就应该尽早寻求帮助。但很多人容易把去看心理医生,界定为“我有病”,而产生各种顾虑。事实上,能主动去寻求心理干预,正说明你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改善自己生活质量的愿望。当子女教育让人头疼,或者在求职、恋爱上不顺利时,人们都可以去找心理医生谈一谈。主动读一些比较好的心理辅导类的书,是自我调节的有效办法,我们在讲课时也经常会推荐好书给学生。(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