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出事后,总有很多关于青少年该怎样适应集体生活规则的讨论。但我在您一篇文章中注意到“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过早、过多地受到外在压力的限制,他就没有多少空间去发现自己的真实感受,而是要努力学会适应外在要求。”一些心理学家强调,过于注重适应各种外在的要求,会严重损害人的心理健康。那么,青年人该怎样从心理上调整自己,才能融入大学校园、工作岗位,甚至是婚姻家庭呢?
陈祉妍:如何让孩子在合适的时机面对新的挑战,这是一个始终贯穿在养育过程中的难题。你对孩子的过度保护,等于不给他成长的机会,使他变得对自己没有信心,时常会感到自卑。但过多、过早地给他们要求和压力,他们会感到难以适应,不断失败,也会造成不自信。而且,每个个体发育发展又不一样。所以说,给孩子适时适当的约束、要求,是非常难把握的。能给大家提示的是,调控情绪的能力与身体发育、认知能力、智力水平的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不能片面地指责“都这么大了,还这么幼稚”之类的。
具体到人际交往上,理解别人的能力很重要。追女孩子,得知道女孩喜欢什么;要融入一个环境也应该主动地了解和关心别人各方面的需求,不能总是被动地等着别人来问我,关心我。其次,接收和体察爱与关怀,也是一种能力。有人虽然表现出开朗、主动,但内心中并没有什么幸福感,也很难感受到被关心,这样的人往往也不太会表达和疏解自己的负面情绪,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性的压抑状态。人际交往是成长中积累的多种能力,从小到大欠缺得越多,可能越难与导师、室友、同事建立和谐的关系,需要调整和适应新环境的时间也越长。所以,我们一直想在高校课程里设置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在内的心理技能课,让心理学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对人的成长有帮助。
记者:独生子女环境和网络人际,往往是出现问题后舆论归罪的方向,您认为这些外界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有多大?
陈祉妍:现在青少年出现的多种现象,我不想简单归于独生子女问题,还有很多独生子女也成长得很好啊。如果过度依赖人机交流,确实会有问题。因为,电脑和各种Pad虽然“智商”很高,但没有情感。网络人际也不利于培养理解他人的能力,因为你看不到对方的表情、肢体语言、感受不到语气,而这些非语言信息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比语言本身传达的信息还重要。“心口不一”、“言不由衷”都是非语言信息传达出来的。
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在青少年教育中心理学纳入得不够,包括心理健康工作人才的数量、专业水平都不足以满足需求,这又与心理健康实践工作获得的重视不足和投入不足有关。相比之下,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较好一些;相对于中小学来说,大学的心理教育和辅导是较好的。有心理学家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有心理学工作者的高校里,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逐年变好,但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却没变好,青少年则反而更差了。其实,现在大家看到发生在大学校园中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在其成长中的积累,只不过在大学阶段爆发。
记者:国外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少,那么是天生的精神缺陷,还是什么原因,使这些年轻人如此冷血,漠视生命?
陈祉妍:天生缺陷会与遗传有关,但遗传对人的影响没那么大,只有精神分裂这种疾病在遗传上表现比较突出。产伤、新生儿窒息会对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但现在这些问题随着技术水平提高,越来越少了。心理健康问题很难从大脑的先天结构上找到证据,但患者的大脑功能可能产生变化,比如活跃的脑区与别人不同,这些可以经过后期的心理治疗等手段得到一定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