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心理探索

心理专家剖析人怕老原因

心理专家剖析人怕老原因

2013-08-15 15:26:40

来源:深圳特区报

  翁茵茵将之总结为:我们往往并不是活在“我正在拥有”的感觉上,而是活在“我正在失去”感觉上。故而年纪大的人看年轻人,觉得年轻真好,活力、青春、无限可能,而年轻人觉得这都是很正常的,但自己还不够苗条、不够强壮、不够聪明。“眼光都盯着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要失去的地方,这是人类的误区。”

  “完美的自己”产生痛苦, 做“完整的自己”就足够

  焦虑感人人都有,心理医生常做的事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引导来访者怎么看这焦虑感,怎么活在“我现在正在活”的状态上、看到“我所拥有的能力”,而不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

  要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总拿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相比,然而比来比去,你还是你。有人会说,比别人不足可以让自己知道往哪个地方做些微调。对此翁茵茵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这并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你为什么要成为别人的那样?

  她经常跟来访者举的一个例子是:你觉得水仙花,玫瑰花,谁更好看?水仙花说,我要是有玫瑰花那么娇艳就好了;玫瑰花说,我真想有水仙花的清姿啊。“其实你只要长出你自己的样子就行了。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是你管不到、也无需在意的事。”

  所以,“长成完整的自己”就足够了。但现在人们想的是“长成完美的自己”,翁茵茵笑言:那就麻烦了。“老”意味着比现在“更差”,那怎么行?所以人就痛苦,水仙花要挣扎着变成玫瑰花,玫瑰花则挣扎着想变成水仙花,但再挣扎也变不成,更痛苦。

  什么叫“完整”的自己?比方植物,有种子,开始发芽,长出绿叶,开花,结果,最后回到泥土中。而很多人只要发芽、只要开花,后面的过程就不想有,觉得结果太老了、死亡太可怕。“其实要看到:从发芽到回到泥土,这是生命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本身是一种自然规律。”

  专家建议

  超脱于“我” 内心安然

  看到落叶、死亡,把它们理解为消失了、没有了,把“老”理解为是在“失去”,翁茵茵认为,就个体的自我来说,这样的理解,会把个体局限在“我”的角度里,于是产生恐惧、害怕。如果没有局限于“我”的角度里,还会这么恐惧,害怕吗?就不会了。

  如何能够脱离这种角度呢?与其害怕、不如感受。翁茵茵认为,我们的内心有很多力量,当你充分经历其中一种状态时,这种力量会转化成正面的力量,转为内心的安然、感动的力量。

  如果你对病、老、死非常害怕,首先,不要对这种害怕进行抗拒或压制,要允许自己经历这种恐惧。这时,内心会经历一种转化,你会感到人的脆弱,感到无法控制生命的一种无奈。人在脆弱时,“我”是易融化的,也易与别人感同身受,当别人也出现这力量时,你就会有慈悲、接纳,与对方一起感同身受,这种慈悲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的心贴在一起。

  “所以,体验那些害怕、恐惧的感受与情绪,这种经历可以使你的心境超越,进入融和的状态。”翁茵茵解释说,原来是喜欢的要,不喜欢的都不要、把它们藏起来,这是一种痛苦的心理,而你越怕老,它对你的影响反过来越大;而当你真实地经历、感受它时,内心会出现不一样的变化。这就是所谓“向死而生”:面对着死亡,我才生活得更真实、更警觉,更珍惜现在的时刻,会去想什么才是自己最重要的。

  其次,如果你对病、老、死非常恐惧,这时你能否接纳生命的整个过程?要如实地承认它,接纳它。如果在自己的喜欢与不喜欢里活得纠结,必然会感到痛苦。当你的心态安静时,你才活得更真实。

  • 相关阅读
  • 公务员也会有职场心理亚健康 要保持“欲理合一”

      职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更是利益的交汇地,人性的检验场,健康阳光的职场心理尤为重要。据统计,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各种矛盾的凸显,社会心理问题日渐突出。“高学历人群、高压力人群、高要求人群&rd...

    时间:08-1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