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史海烟云

196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核战计划:杀死中苏3亿人

1960年美国对中核战计划

2010-06-30 15:03:56

来源:《书摘》

  最少为2.75亿人,最多为3.25亿人。

  那还只是中国的苏联的死亡人数。后来,我又代表科默,向参联会提了一个问题。问题是,靠近中国和苏联的地区或国家的死亡数又是多少?参联会很快做出答复,提供了更为全面的预测。如果我们对苏联在东欧的盟国进行核打击,将会造成另外几亿人死亡。对苏联、中国及其盟国进行核打击后,随后而来的核辐射将造成许多中立国公民的死亡--芬兰、瑞典、奥地利和阿富汗,同时还有日本和巴基斯坦。对苏芬边界的苏联潜艇基地进行核打击后,其后带来的核辐射可以完全摧毁芬兰。考虑到风向的影响,尽管没有一枚美国的核弹打向中立国的领土,美国的核打击还可让另外几亿人丧命。

  美国对华沙集团实施核打击后,随后的核辐射将会造成北约盟国几亿人的死亡。就像一位将军最近在国会作证时所说的那样,“要视风向而定”。而且按照参联会的估测,美国对苏联首次发动核打击后,苏联一定会对美国、西欧以及美国其他地区的军事基地进行报复性核打击,上述统计数字还没有将这一切对美国的影响包括在内。参联会的预测也并未包括美国战略核武器所带来的影响。


1952年11月15日晚23点30分,Ivy King试验中使用MK-18核战斗部的照片

  参联会提供的预测显示,在美国的核打击下,邻国会有五六亿人丧生,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平民。还会带来上百次灾难。大部分发生在一两天之内,其他的都会在6个月之内陆续爆发。盟国或是中立国也会爆发30次左右的灾难。

  这不是为了威慑苏联,阻止其对美国及其盟友的核打击而做出的胡乱臆测。发动整个美国的各相关机构,实施参联会为全面战争所制订的作战计划,将会招致严重的后果。参联会对人员死亡所做的预测完全符合实际。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如柏林危机、东德叛乱和苏联对伊朗和南斯拉夫的轰炸,一旦总统发动核战,按照美国的计划,任何与苏联常规部队的“武装冲突”将会不可避免地给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带来上述灾难。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1961年春天,我坐在白宫行政办公大楼的一个小隔间里,手拿着这个图表,苦苦思索:图表展示的严重后果一定不能出现。人类历史中不能容许出现上述状况。

  我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部长。从我们谈话的氛围来看,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必要。我一直认为,没有一个人和我一样对局势有同样的看法;没有一个人和我一样忧心忡忡,有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30年后,麦克纳马拉在他的回忆录《回顾》(InRetrospect)一书中写到,当时他曾秘密向肯尼迪总统建议,后来还向约翰逊总统建议,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要发动核战争。他没有告诉我这些事情,但是和他谈话时,这一切都表露无疑。毋庸置疑的是,他的确给总统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建议。然而,在其任职期间,美国政府大多数官员曾一度表示,已经做好了首次对苏联使用核武器的准备。麦克纳马拉的想法无疑与当时美国政府内部的主流政策背道而驰。(直到现在,北约还保持着这样一种政策--据2002年3月泄露的布什政府国防政策评估显示,仍然热衷于首先使用核武器。)美国一直认为,应该在与强大的中国常规军队进行有限战争时,首次使用核武器。在这件事上,麦克纳马拉也持否定意见。

  对二战和朝鲜战争进行一番研究之后,我同意中央情报局和国务院所作的情报分析。常规轰炸根本不可能阻止北越军队的渗透,也不能阻止其支援南越的游击战,更无法迫使河内领导人放弃武装斗争。情报分析指出,在高地和平原地区实施地面军事行动,也不可能像陆军预料的那样,可以“隔离南越战场”。即便如此,也不会对南越当地的军事斗争有多大的影响。一旦下定决心,置重大伤亡于不顾,华盛顿一定会竭力挽回败局,不断扩大战争,打破现存的僵局。尽管各军种参谋长和空军都称,不会像二战和朝鲜战争那样对城市和人群进行轰炸,但是如果不采取轰炸战略的话,就无法摧毁北越持久作战的“能力”。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如果完全按照他们的“意愿”,只能是对城市进行轰炸,摧毁北越的红河大坝,100万人将会活活饿死。

  •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