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
■当时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要求共青团系统加大对雷锋的宣传强度。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提出出版“学习雷锋专辑”,请毛主席为雷锋题词。
■1963年2月22日,毛主席用毛笔书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潇洒飘逸的行草字。毛主席说:“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件好事,也不是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雷锋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习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习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首先发表了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三天后,也就是3月5日,《人民日报》等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的手迹。3月6日,《解放军报》独家发表了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的题词手迹。
在毛主席题词之前,雷锋已经“红”遍军内外
在因公殉职之前,雷锋事事吃苦在前,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专拣重担子挑,主动给灾区人民捐款,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从不留姓留名……1961-1962年间,这位可爱的小战士的照片和感人事迹已在军内的《前进报》和辽宁的几家地方报上多次发表了。部队战友对雷锋的熟悉和喜爱自不必说,地方上成千上万的百姓也都夸奖这位解放军小战士,许多单位邀请他去做忆苦思甜的报告,不知多少人为他流下悲痛、同情和庆幸的热泪。还有一些小学校聘任他为校外辅导员,雷锋叔叔的英名和形象深深扎根在少先队员们的记忆里。
1962年8月15日,雷锋牺牲后,全国各地、军内军外对雷锋的宣传掀起了新的更加浩大的声势。1963年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批准雷锋生前所在部队运输连四班为“雷锋班”,这个名誉很高,极少有人能够得到。命名大会召开后,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主要媒体均对雷锋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国全军产生了空前的轰动效应,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响彻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紧接着,几家大报刊又把雷锋事迹写成报告文学,并同时配发评论和雷锋日记摘抄,文艺界的作家和诗人也都通过撰文和写诗热情地颂扬雷锋精神。总之,举国上下不约而同地提出,要让雷锋精神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一个自觉学习雷锋的活动,在全国各条战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中国青年》杂志动议,请毛主席为雷锋题词
面对全国宣传雷锋的火热局面,当时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听了有关汇报后,以极大的热情充分肯定了宣传雷锋事迹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并要求共青团系统加大对雷锋的宣传强度,组织全国青少年以实际行动向雷锋学习。对胡耀邦的指示与号召,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当然应带头响应、责无旁贷,但作为半月刊的《中国青年》杂志,在宣传速度上和报纸相比自然是稍逊一筹的,因此,他们立即发动全社人员献计献策,并召开编委会,精心研究,开动脑筋,另辟蹊径,千方百计找出新的角度,迎头赶上甚至超前于全国宣传雷锋的其他兄弟报刊。编委会上,有人提出把五、六期《中国青年》合刊,出版“学习雷锋专辑”;也有人提出请董必武等党内名望甚高的老同志为雷锋题词。这些设想应该说都很好,也都得到了同仁的首肯,但细究起来,其宣传速度和力度仍然会落在其他报刊的后面。这时,会上一直沉默不语的思想修养组组长王江云提议:能否请毛主席题词?王江云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的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话一出口,便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和一致赞同。但冷静之后,人们又都认为请毛主席题词,非同小可,不是一般的动议,是不是有点太敢想敢干了?能有把握吗?会上又有人说:不试怎么能知道行不行呢?与会者都觉得试一试有道理,最后决定:请毛主席为雷锋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