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德克萨斯州的加尔扎回忆,“我的西班牙语不能再烂了。只记得自己高举双手,扔掉警棍,然后用混合着‘德克萨斯-墨西哥’腔调的西班牙语喊道,‘嗨,住手!……你们已经把我们打得落花流水了,放我们走吧!’”美军主动示弱,占尽优势的古巴难民也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就这样,C连的人马从被铁链锁住、只能打开一点的主门顺次溜了出去。在仅有20分钟的短兵相接中,美军士兵未能拘捕哪怕一名骚乱分子,己方却几乎所有人都挂了彩。
在这场20分钟的短兵相接中,美军士兵未能拘捕一名骚乱的古巴难民,己方却几乎所有人都挂了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后,经济上严重依赖苏联的古巴百业凋敝,大批百姓外逃。这些偷渡者中相当一部分被美国军方拦截,集中羁押在巴拿马的临时难民营。
1994年12月,由于担心遭到遣返,古巴难民积聚已久的不满情绪终于演变成骚乱。让人意外的是,他们竟然祭出“中世纪战争”般的手段,让前来镇压的美国大兵吃了亏。日前,当年亲历这场流血冲突的部分当事人,向美联社记者披露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怀柔政策暗藏隐患
美国在巴拿马建起4座大型临时难民营,并赋予它们统一代号——“帝国地盘”。
历史上,隔海相望的美国与古巴一直有密切的人员往来。特别是在1959年以后,随着革命席卷这个加勒比海岛国,不少前政府官员、地主和工商业者纷纷背井离乡。这批移民多为白人,受教育程度较高,为美国带去了巨额财富,因此被称为“黄金移民”。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彻底切断了美古间的交通,进入美国的古巴难民人数锐减。经过权衡,美方许诺“在移民家庭团聚的条件下”接受古巴人入境。
这项政策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时,随着国内经济衰退,成千上万古巴人重新驾船出海,有些人甚至把汽车改造成舢板,冒着葬身鱼腹的危险奔向心目中的“希望之地”。与之前不同,这批难民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身无分文者不在少数。
这一次,古巴当局对难民们的偷渡加以默许,对这种行为说“不”的反而是美国政府。其中缘由不难理解——冷战已经落幕,苏联亦告解体,古巴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下降,继续打“难民牌”对华盛顿的意义已经不大。1994年,克林顿总统宣布对古巴实行新的制裁,美国不再允许古巴难民入境,在美古巴人也被禁止向国内汇款。
面对美国方面的冷眼,古巴人的偷渡浪潮势头不减。只不过,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没来得及看到佛罗里达海岸,就被荷枪实弹的美国军人拦截,送往位于关塔纳摩的美军基地。到1994年夏天,眼看着关塔那摩人满为患,美国又在巴拿马的军事基地建起4座大型临时难民营,并赋予它们统一代号——“帝国地盘”。
时任美军南方司令部主官巴里·麦克弗雷将军,表达过对古巴偷渡者的同情:“我们的指导方针是,难民营应该像我的祖父母刚抵达埃利斯岛(位于纽约,曾是移民登陆美国后的必经之地)时那样——看不到枪支……我们建起学校和诊所……探索管理难民的良策。”
回头看来,这种对古巴难民的“怀柔政策”,却为麦克弗雷的部下带来了麻烦。
遣返传言引发骚乱
难民们本来就因为迟迟不能获得在美居留权而怒火中烧,闻听此讯顿时炸了锅。
到1994年秋天,“帝国地盘”里已挤满了大约1万名惴惴不安的古巴人。他们的栖身之所都是些普通的军用帐篷,每个营地100多顶,搭建于水泥地基上。营地用铁丝网和外界隔离,配有简易足球场和餐厅。考虑到人数众多且天气湿热,为了防止积水造成传染病,美军特意运来一车车碎石为营地平整地面,全然没意识到其中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