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钓鱼岛争端擦枪走火可能性增大,日本历史上两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说法频见报端网络,有学者甚至称日本“近乎中国发展的克星”。所谓两次打断,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导致中国被迫中止洋务新政,未能沿中体西用的道路走下去。第二次则是抗日战争,“使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岁月’戛然而止”。
近代以来,日本确曾带给中国至深至重的痛苦与灾难。但是,“两次打断”这一提法是否成立?这关系到历史真相及其隐含的历史逻辑,应当认真对待。
这里只谈第一次“打断”。甲午战争是否“使中国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止”?
甲午战争导致洋务运动被迫中止或失败吗
甲午战争被指“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理由,就是甲午战争导致洋务运动被迫中止或失败。但事实上,洋务新政所创办的各种事业,不论兵工厂、矿务、铁路等项建设,甲午之后仍在继续并不断扩大,并无中断。
已故台大教授全汉升先生是研究中国经济史的泰斗级人物。在他看来,这场战争只是清季50年工业化运动前后两个时期的分界线,之前(1862年即同治元年至1894年)重点在军事工业,特点是官办、政府资本;之后(1895—1911年)转向民用工业,商办或官督商办,民间资本和外资跃居重要地位。
洋务运动的确是失败的,但原因不在于甲午战争。袁伟时在《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一书中分析了三点原因颇有见地:第一,以官办和军火工业为主,经济失去自我发展的活力;第二,不敢废除腐朽不堪的科举制度;第三,没有系统地进行国家机关的改造和建设。三个因素叠加,“一系列末世王朝的痼疾就成为吞食富强自救生机的毒瘤”。
最能说明真相的并非漂亮的统计数字,而是隐藏在数字背后历史的细节。1894年12月13日(此时甲午海战已爆发,清廷败局已定)的《伦敦每日新闻》有如下报道:“只要外国公司引诱或贿赂他们(清廷官员),再老掉牙的枪支或陈旧的弹药他们都会购买……看看这些枪是什么货色吧:外观上还像那么回事儿,但托盘根本没有加工好,枪口也挫得十分粗糙,螺丝上得敷衍了事,有些螺帽都掉了,以至连接处都松开了。”
即便这种状况,洋务运动也未因甲午战败而被打断。1898年即甲午战争结束第四年,英国退役海军少将贝思福爵士参观汉阳兵工厂,在次年发表的《细述中国》报告中留下这样的记载:“工厂设备是第一流的各种德制机器。我特别注意到许多现代化的铣床……可是没有一部机器是装设完整的。我又目睹了大量制造火药的机器,也没有装设起来。”
全汉升先生在《甲午战争以前的中国工业化运动》一文中对洋务新政有详尽介绍,这里只引他的结论:“中国开始工业化的时间虽然比较的早,工业化的速度却来得非常之慢,工业化的成绩却非常恶劣。”
洋务新政几十年,有没有使得“(中国)近代化工业基础逐渐成型,新兴中国资产阶级缓慢成长”?对此,笔者想推荐张国辉先生《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一书,有兴趣者尽可找来细读。文中观点深获日本著名学者依田憙家的认同,依田在《十九世界后半叶日中两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援引了张国辉的结论:“不能认为清政府经营的近代军用企业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也不是由此而直接发展起来的。”
洋务运动为何不能避免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
清朝开展洋务运动,即便以 1865年设立江南制造局为标志,也早于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到甲午战争结束正好30年。如果按《日本会第三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吗》一文作者的逻辑,没有甲午战争,“一个全新的中国可期”,洋务新政所指引的现代化进程又何以不能避免中国在甲午战争的惨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