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澳大利亚陆军轻武器技能大赛落下帷幕,首次亮相的解放军代表队勇夺狙击手比赛3金3铜和大赛设置的唯一“狙击手冠军杯”。5月20日,央视播出全军狙击手比武新闻,展示了我国产某型大口径反器材狙击步枪。6月4日,第12届军警狙击手世界杯赛在匈牙利结束,中国队夺得全部五项冠军中的两项冠军。
狙击手、狙击枪,再加上解放军开年以来一项接一项的专题演练、一个接一个的实兵演练,不仅使军事爱好者对狙击手、狙击步枪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也引发了相关讨论:在现代战争已经演进至体系对抗,战机、航母、导弹等武器装备成为“耀眼明星”,非接触、非线性、非对称成为主要作战样式的情况下,突出个人优势的狙击步枪和狙击手是否还有“市场”?追求这类轻武器“精益求精”,还有必要吗?
没有狙击步枪的“狙击”辉煌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是抗战年代战场狙击的生动写照。1945年年初,为控制鲁中,日寇发动了“秀岭一号作战”。对此,中国军民顽强抵抗,日寇推进非常迟缓。于是,日军旅团长吉川资少将亲自前往战场督战。在“攻下”一个村庄后,吉川资与部下在村中合影。
就在合影完毕,大队指挥官向吉川资敬礼告别时,吉川资头中三枪,当场毙命。这是日寇领教中国军民战场狙击的经典一幕。当然,日寇的“秀岭一号作战”也以失败告终,只得撤出我鲁中根据地。
然而,当时我军并无专业的狙击步枪。事实上,我军运用狙击战术远早于专业狙击步枪的拥有。
土地革命时期,我军是把“狙击”作为“防御中的进攻”来运用的。神枪手用的“狙击枪”,主要是缴获的普通步枪,如国民党仿德国毛瑟枪的“汉阳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还使用过“中正”式和“三八”式作为狙击步枪。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相持阶段,著名的上甘岭“狙击之王”张桃芳,使用莫辛纳干步枪,在入朝4个月中毙敌210多人,并在与敌特派“反狙击手”对决中获胜,创下志愿军狙击手单人最高战绩。在后来的各场自卫反击作战中,我狙击手的神勇都曾令敌战场指挥官胆战心惊,在阻击敌人对我渗透、侦察和破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有专业狙击步枪,条件如此艰苦,辉煌的成绩是怎么取得的呢?主要是狙击手的技能高超、优良心理素质和大无畏英勇气概,以及灵活巧妙的战术智慧。这浓缩在当代军事学说和军事训练理论中,依然指导和激励着当代中国军人。
借鉴学习中的集成创新
条件是人创造的,在狙击战场和其他战场上都如此。但作为装备因素的狙击器材,其优劣往往决定着对抗瞬间的成败。
只要还有战争,战场上都有狙击手的位置:无论是“两军阵前直取上将首级”,还是特种作战“杀伤对手保护自己”,甚至在信息化战争中“抵近瘫敌信息节点”,这是经验和教训共同给出的启示。在30多年前的边境自卫反击战初期,我们的对手就曾使用苏制德拉戈诺夫7.62毫米狙击步枪“居高临下、以点控面”,一度造成我多名指战员受狙伤亡。
于是我军迅速仿制了该枪,定型为79式7.62毫米狙击步枪。后进一步改进,成为85式7.62毫米狙击步枪。它们奠定了我狙击器材发展基础,填补了空白,与当时世界现役狙击步枪已是“同代”产品。
但仿制可以解决“急需”,可以“站在他人的肩膀上”高起点起步,却解决不了最适合自己的“特需”,更做不到独立自主创新才能达成的持续发展。为此,经过艰难探索,我国自主研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无托小口径88式5.8毫米狙击步枪应运而生。